《先秦散文·吕氏春秋·务本》原文鉴赏
尝试观上古记①,三王之佐②,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③,功大也。《诗》云④:“有晻凄凄⑤,兴云祁祁⑥。雨我公田⑦,遂及我私⑧。”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安危荣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民之治乱在于有司⑨。《易》曰⑩:“复自道,何其咎,吉。”以言本无异,则动卒有喜。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谏(11),将众则罢怯(12)。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尽则为己(13),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14)。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用己者未必是也,而莫若其身自贤。而己犹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己,所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15),悖。未得治国治官可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必可得也。苟事亲未孝,交友未笃(16),是所未得,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得,而用其所己得,可以知其所未得矣。
古之事君者,必先服能(17),然后任;必反情(18),然后受(19)。主虽过与(20),臣不徒取(21)。《大雅》曰(22):“上帝临汝(23),无贰尔心(24)。”以言忠臣之行也。解在郑君之问被瞻之义也(25),薄疑应卫嗣君以无重税(26)。此二士者,皆近知本矣(27)。
【注释】 ①上古记:上世古书。 ②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即夏禹、商汤、周武王(或指周文王)。 ③实:与上文“名”对举,指地位、俸禄等实利。 ④《诗》云:引诗见《诗经·小雅·大田》。 ⑤晻(yan眼):阴雨。凄凄;寒凉的样子。 ⑥祁祁:众多的样子。 ⑦雨:降雨。 ⑧私:私田。古代实行井田制,中间的部分属公田,其余为私田。 ⑨有司:古代官府分曹理事,各有专司,所以把主管某方面事务的官吏叫“有司”。 ⑩《易》曰:引文见《周易·小畜》。 (11)列:指官位。持谏:疑为“持谀”之误。持谀:阿谀奉承。(12)将众:领兵。罢:通。疲”。 (13)尽:财货。 (14)伐:功劳。(15)释:放弃。夺:当为“奋”字之误。所不制:指治国治官之事。 (16)笃:真诚。 (17)服:任,用。 (18)反情:指内省,省察自己。 (19)受:指接受禄位。 (20)过与:过多给予。 (21)徒:白白地。 (22)《大雅》:《诗经》的一部分。引诗见《诗经·大雅·大明》。 (23)临:监视。 (24)贰:不专一,用如使动。 (25)郑君:指郑穆公。被瞻之义:指被瞻不死君难、不随君亡的主张。被瞻:郑大夫。“郑君”句参见《吕氏春秋·务大》。 (26)薄疑:卫臣。卫嗣君:卫平侯之子,秦贬其称为君。“薄疑”句参见《吕氏春秋·审应览》。 (27)“此二士”句:被瞻之义在讽谏君主听贤任贤,薄疑之说意在养民安民,民为宗庙之本,百官主民之治乱,所以说这二人都近于知道根本了。
【今译】 试看上古的书,禹、汤、文武的辅臣声誉没有不荣耀的,禄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由于他们功劳大的缘故。《诗经》上说:“阴雨绵绵天气凉,浓云滚滚布天上。好雨落在公田里,一并下在私田上。”禹、汤、文武的辅臣都能先为公家出力,因公而获得自己的私利。平庸的君主的辅臣,他们希望得到名誉禄位的心情跟三王的辅臣是相同的,可是他们的名声没有不蒙受耻辱的,他们的禄位没有能保住的,这是由于他们没有为公家立功的缘故。他们都只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却不关心自己的君主是否在天下显贵;他们都只忧虑自己的家族不能富足,却不关心自己的国家是否富强。这就是他们希望得荣耀反而更加耻辱、希望得到0安定反而更加危险的原因。安危荣辱的根本在于君主,君主的根本在于宗庙,宗庙的根本在于人民,人民治理得好坏在于百官。《周易》说:“按照正常的轨道返回,周而复始,有什么灾祸!吉利。”这是说,只要根本没有变异,一举一动终究会有喜庆。如今的人,居官就放纵悖乱,面对钱财就贪得无厌,官位得以接近君主就阿谀奉承,统率军队就软弱胆怯,凭着这些想从君主那里满足奢望,岂不是很难吗?
假如有这样的人,认为修养德行、廉洁理财是可耻的,而钱财物品都要占为己有,象这样致富,除非偷盗,否则无法取得。因此,荣华富贵不会自动到来,要依靠功劳取得。如今的世人功劳很少而企望很大,于是只有欺骗;没有功劳而谋求荣华富贵,于是只有诈取。欺骗、诈取的方法,君子是不采用的。
人们大多议论说:“君主如果任用我,国家一定没有祸患。”其实如果真的任用他,未必是这样。对于这种人来说,没有什么比修养自身更重要的了。如果自身尚且有许多毛病,任用他治理国家,怎么能没有祸患呢?自身是自己能够制约的,放弃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却奋力于自己力所不及的事,这就叫悖谬。悖谬的人,不让他们治理国家、管理官吏是应该的。至于在家侍奉父母,在外结交朋友,这类事是一定能够做到的。如果侍奉父母不孝顺,结交朋友不真诚,连事亲交友都做不好,怎么能认为他有德有才呢?所以评论一个人,不要根据他未能做到的事评论,而要根据他已能做到的事评论,这样就可以推知他尚未做的事了。
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一定先省察自己,然后才接受禄位。君主即使过多地给予赏赐,臣子也不无故接受。《大雅》中说:“上帝监视着你们,你们不要有贰心。”这说的是忠臣的品行。这个道理体现在郑君请教被瞻时,被瞻所发的议论中,还体现在薄疑劝卫嗣君不要加重赋税的事情上。被瞻、薄疑这两位士人都接近于知道根本了。
【集评】 民国·张之纯《诸子菁华录》:“借《诗》之公私一笔卸入本旨,得风人之趣,此种笔妙左氏常用之。”“引《易》解《易》,亦酷似《十翼》中语。”“冷隽语(按:指“诈诬之道,君子不由”句)精妙入神,直令好大言者心死气绝。”
【总案】 这是《有始览》第六篇,旨在论臣道。文章指出,为臣者应致力于根本。所谓根本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功劳是荣福之本。人臣要求得个人的荣华富贵,必须首先致力于为国为君建立功业。反之,舍公求私,就会“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第二,修身自贤是治国治官之本。人臣要想得到任用而建立功名,必须从加强自身修养做起,躬行孝亲笃友等儒家之道。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反之.舍弃自身修养而以才智自矜,就会带来祸患。文章引古况今,以近推远,引《诗》《易》以喻意,很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