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礼记·学记(节选)》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礼记·学记(节选)》原文鉴赏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所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11),禁于未发之谓豫(12),当其可之谓时(13),不陵节而施之谓孙(14),相观而善之谓摩(15)。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16)。发然后禁,则扞挤而不胜(17);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18),则坏乱而不修(19);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燕朋逆其师(20);燕辟废其学(21)。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22)。君子即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23),道而弗牵(24),强而弗抑(25),开而弗达(26)。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矣。

学者有四失(27),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28),或失则寡(29),或失则易(30),或失则止(31)。此四者,心之莫同也(32)。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33)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34)。师严然后道尊(35),道遵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36):当其为尸(37),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38),无北面(39),所以遵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而从而庸之(40);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41),又从而怨之。善向者,如攻坚木(42),先其易者,后其节目(43),及其久也,相说以解(44);不善向者,反此。善待向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45);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释】 ①道:指封建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②君民:统治人民。 ③教学为先:以立教立学为先务。 ④嘉肴:鱼肉等美味荤菜。 ⑤旨:美味。 ⑥至道:深远的道理。指封建时代最高的道德规范和精神境界。 ⑦知困:知道自己有迷惑不解之处。 ⑧自反:反过来求之于自己。 ⑨自强:自己努力向上。 ⑩教学相长:教与学互相促进。 (11)大学:即太学,古时的最高学府。 (12)未发:指邪恶念头未发生之前。豫:同“预”,预防。 (13)可:恰可受教育的时候。时:合乎时宜。 (14)陵:同“凌”,超越。节:学习由浅而深的次第。施:施行教育。孙:顺。 (15)相观:互相观察学习。善:长处。摩:观摩,互相切磋。 (16)兴:犹言成功。 (17)扞(han音旱)挤:抵触抗拒。胜:克服。扦挤不胜:谓教育已发生不了作用。 (18)杂施:杂乱地施行教育。不孙:不合乎顺序。 (19)修:修治。 (20)燕:通“宴”,安逸。燕朋:安于朋比为奸。 (21)燕辟:安于邪恶的行为。废:荒废。 (22)废:失败。 (23)喻:晓喻,诱发启导。 (24)道:引导。牵:强迫。 (25)强:激勉。抑:阴止。 (26)开:开端。达:和盘托出。 (27)失:过失:偏向。 (28)多:贪多而不求甚解。 (29)寡:知识面狭窄。 (30)易:把学习看得很容易而缺乏刻苦钻研精神。 (31)止:畏难而止步。 (32)心之莫同:心理各有不同。 (33)长善:发扬优点。 (34)严:遵敬。 (35)道遵:真理受到敬重。 (36)不臣于其臣:不用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下。 (37)尸:祭主,扮作死者受祭的活人。 (38)诏于天子:对天子讲授。 (39)北面:面向北。无北面:不必面北行君臣之礼。 (40)庸:归功。 (41)勤:勤苦。 (42)攻:砍伐。 (43)节目:坚硬树木的关节处。(44)说:通“脱”,脱落。 (45)尽其声:余韵悠扬而自尽。

【今译】 玉的质地虽然美好,但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器皿;人虽为万物之灵,若不学习,也就不会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王者建设国家,治理人民,以教育为首要的任务。

虽有好菜摆在那里,如不品尝,则不知它的美味;虽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它的美好。所以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通。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省;知道不通,然后能自我勉力。所以说,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太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念头未发生前,用礼来加以约束禁止,就叫预防;恰好可以教导时才加以教导,就叫合乎时宜;根据学生的能力,不超出所能接受的程度来教授,就叫顺序;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彼此受益,就叫切磋。这四种方法,便是使教育兴盛的方法。已经发生了邪恶的念头,然后再加禁止,则坚不可入,教育也就不起作用了。错过适当的学习时期,虽努力也难见成效。东扯西扯不循序而进的学习,只会使学生头脑混乱而不会明达。没有同学在一起研讨,便落得孤单浅陋而所见不广。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会违背师长的教训;不良的习惯,会荒废自己的学业。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君子知教育兴衰之所在,然后才可以做人家的教师。所以君子的教育是晓喻别人,只加引异而不强迫别人服从;待学生刚严,但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加结论和盘托出。只引异而不强迫,使学生容易感到亲近。教师刚严而不抑制,使学生能自由发展。只加启发而不必全说出,使学生能思考。使人亲近而以能主动思考,这才算是善于晓喻了。

学习的人会犯四种错误,教育别人的人一定要明白。人在学习时,或有贪多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浅尝辄止所知甚少的毛病;或有见异思迁学不专一的毛病;或有自作限制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错误,心理各不同。一定要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改正这些毛病。教育的目的是要弘扬长处而挽救过失。

学习时最难做到的,就是尊敬老师。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才受到敬重;真理受到敬重,然后人民的学习态度才会严肃。所以君主不以对待臣下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是在祭祀中,臣子做“尸”的时候;二是做君主老师的时候。太学里的礼法,即使对天子讲课时,臣下也不必对君主居臣位,这就是为了表示遵敬老师。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学生都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苦,而效果只事倍功半,学生怨恨老师过于严格。善于寻找学习方法的人,象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较软的部位开始,而后及较坚硬的部位,时间久了,木头自然脱落分解;不善于寻找学习方法的人,刚好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撞钟,轻轻敲打,钟声较小,重重敲打,钟声较大,打钟的人一定要从容不迫,钟声才会余韵悠扬;不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恰好相反。这都是增进学识的方法。

【总寨】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体系相当严谨的教育文献之一,涉及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作用和任务,教育和教学制度,内容原则和方法,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

《学记》论述的问题,往往采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比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用琢磨璞玉,使之成为贵重的玉器,比喻为人必须经过一番教育,才能懂得政治和伦理的大道理。作者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复杂的问题,具体形象,浅显易懂。

夹叙夹议,是《学记》写作上的又一特点。当作教育的一种传统,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尊师的深远意义。所以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作者先从道理上谈了首先要尊师,然后才能重道,因为道是由老师传授的。接着讲要尊师首先应从国君做起,“当其为师,则弗臣也。”“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这些事实都说明尊师的重要性,有理有据,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