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第一部分 描写狗的作品
注解:有大量的文学作品,塑造了许许多多经典的动物形象,比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马林鱼;契诃夫的作品《苦恼》中的马;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的作品《小王子》中的狐狸;《三国》里的赤兔马;美国作家怀特的《夏洛特的网》中的小猪韦伯和蜘蛛夏洛金庸的《越女剑》中的白猿,等等。
小马哥:
安子,我们之前讨论过“文学作品中经典的女性形象”和“文学作品中经典的男性形象”,这一次,我们的话题非常有趣,是“文学作品中经典的动物形象”。
在比较早的文学作品中,大多都是一些神话动物,比如小时候我们看的《九色鹿》《西游记》,都是神怪类的动物。而在学生的课本里,也有《狼》《东郭先生和狼》等凶残而丑恶的动物形象。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有了很大的不同。比如大家熟悉的小说《狼图腾》《小王子》,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加菲猫》等,动物形象越来越有趣。还有更多的小说,关注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
那么今天,我们请出作家安子,来聊聊文学作品中有哪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动物形象。
安子:
好的,小马哥。
说起文学作品中的动物形象,我们并不陌生,很多人马上想到的就是《伊索寓言》《山海经》《聊斋》《农夫和蛇》《乌鸦和狐狸》,除了这些民间文学和童话、寓言、神怪故事,在世界文学作品中,动物形象非常多见。
比如以动物为主角的作品,中国作家贾平凹的《怀念狼》,沈石溪的《狼王梦》,姜戎的《狼图腾》;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白牙》,梅尔维尔的《白鲸》等;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西班牙小说家《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的作品《双犬对话录》;德国作家霍夫曼的《雄猫穆尔的生活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一匹马的身世》描写一匹老马的作品《霍尔斯特梅尔》;英国女作家安娜·斯维尔的《黑美人》;加拿大作家西顿的《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法利·莫厄特的《与狼共度》;日本作家椋鸠十的《独耳大鹿》《消失的野犬》等动物小说系列,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猫》;191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比利时剧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的三部曲之《白蚁的生活》《蚂蚁的生活》,等等众多动物小说。
小马哥:
哦,听起来很有趣,这么多动物都被写进了文学作品,它们堪称文学世界中一道独特的景观啊。这些动物中,最常见的就是狗了,那么,我们不妨从狗说起,看看狗这种动物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地位和寓意吧。
注解:关于动物的影片也非常多,比如大家熟悉的《战马》《忠犬八公》《导盲犬小Q》《动物总动员》《人猿泰山》《金刚》《美女与野兽》《大白鲸》《帝企鹅日记》《加菲猫》《精灵鼠小弟》,还有早年葛优的作品《卡拉是条狗》,还有小朋友们最爱的《猫与老鼠》《狮子王》《101忠狗》等。
安子:
大家都说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因为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它不仅可以保护人类,还可以帮助人类完成很多工作。而且养狗是人类的传统,所以人类和狗之间的情感,是非常深厚的。
关于狗的作品有很多,比如美国女作家卡罗琳的《巴别塔之犬》;英国作家彼得梅尔的《一只狗的生活意见》;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一只狗的研究》,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秘鲁/西班牙作家略萨的《城市与狗》,还有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荒野的呼唤》,作家约翰·杰罗甘的《马利与我》日本作家石黑谦吾的《再见了,克鲁》《导盲犬小Q》《卡拉是条狗》,还有中国作家严歌苓的作品《爱犬颗韧》,老舍的《狗之晨》,以及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画片《狗狗巡逻队》,等等。
狗以忠诚著称,相信很多看过《忠犬八公的故事》和《导盲犬小Q》的听众,都曾经为这两只不离不弃的小狗掉过眼泪吧。我也曾经养过好几条狗。人类和狗之间的情感之所以深厚,就是因为它们不离不弃,这也是人类赞美狗的主要原因。
狗的忠诚不是被文学作品美化的,而是确实存在的。我曾经养过一条小狗,当时因为搬家,不方便带走它,就将它送给了邻居,可邻居后来给我打电话,说谁也没有办法把它带走,它就守在我原来住的房子门口,天天守着,哪儿也不去。当时是冬天啊,下大雪,特别冷,而我那条小狗,就在我原来住的屋子门口守了一两个月,哪儿都不去。邻居们看它可怜,每天给它送点吃的。我当时听了,真是忍不住掉了眼泪。后来我专门回了一趟原来的住处,辗转把它带回了我的新家。
狗之所以成为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动物,就是因为它们忠贞不渝,它们和猫、鹦鹉、鸡、鸭、鹅、猪等动物不同,它们对人类有强烈的保护意识,而且很多狗一旦认定一个主人,只要主人不抛弃它,它一辈子也不会离开主人。
小马哥:
听起来,文学作品中狗的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狗的故事,的确都很感人,那么在文学作品中,狗这种动物,还有别的寓意吗?
安子:
有的,在文学作品中,对狗的定位不仅仅是忠诚,还有一些更深层次、更拟人化的象征意义。
在国外的文学作品中,狗基本上都是以忠厚、踏实、坚韧的形象出现的,它所象征的,是一种不屈的、坚韧的、忠诚的精神。
特别值得一看的是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在这本书里,描写了一条在被人类驯化的狗,经历重重磨难后,回归大自然,回归野性,变成了一条有着狗的外表、狼的野性的狗。
注解:杰克·伦敦原名约翰·格利菲斯·伦敦,美国现实主义作家。他一共写过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短篇小说和故事,3部剧本等。主要作品有:小说集《狼的儿子》,中篇小说《野性的呼唤》《热爱生命》《白牙》,长篇小说《海狼》《铁蹄》和《马丁·伊登》等。
杰克·伦敦1876年生于旧金山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困,自幼从事体力劳动。当过童工,装卸工和水手等,后又在美国各地流浪。曾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因贫困被迫退学。后来到阿拉斯加等地淘金。早年坎坷的生活经历为他后来从事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服用吗啡过量身亡,年仅40岁。
注解:《野性的呼唤》,又名《荒野的呼唤》,讲述了米勒法官家的爱犬巴克,一直生活在美国南部加州一个温暖的山谷里。后被卖到美国北部寒冷偏远、盛产黄金的阿拉斯加,成了一只拉雪橇的狗。小说以一只狗的经历表现文明世界的狗如何重回荒野,写的是狗,也反映人的世界。该作表达了杰克·伦敦小说的“生存”主题:生命总是在不断挣扎求存的过程中获得意义与力量。
这条狗名叫巴克,最初是一条被驯化的美国南方的狗,它温顺乖巧,最大的职责就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林荫道上,陪主人的孩子们散步、追逐。如果它后来没有被偷走,那么它一生必定安逸。然而,因为它体形硕大,非常强壮,所以被狗贩子盯上,偷走并卖到了寒冷的北方。后来,它在淘金的道路上,被训练成一条拉雪橇的苦役犬。在残酷的驯服过程中,它意识到了公正与自然的法则;恶劣的生存环境让它懂得了狡猾与欺诈,后来它将狡猾与欺诈发挥到了让人类都望尘莫及的地步。最终,在经过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之后,它确立了自己作为领头狗的地位,它一次次营救了自己的主人。后来,它热爱的主人惨遭不幸,而它最终走向荒野,成为狼群之首。
巴克所象征的,就是在生存的道路上,在险恶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动物所具有的不屈的斗争精神,意寓只有像巴克一样的狗,才有生存的可能。人类也一样,在残酷的社会斗争中,只有释放自己全部的力量和智慧,才可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狗的形象和寓意相对更加丰富一些,比如当代作家张贤亮的作品《邢老汉和狗的故事》,就用一条狗的命运,隐喻社会的不公造成的个人悲剧。而在老舍的《狗之晨》中,描写了一条叫作大黑的自大又自卑的狗,用来讽刺当时的世态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