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姜尚之名而撰《六韬》

托姜尚之名而撰《六韬》

《六韬》是我国古代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是中国汉族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在舜执掌天下的时候,他手下有个姜姓首领有功于社稷,有功于百姓,舜就将吕这块地方赏赐给他,故称之为吕氏。

吕氏家族一度十分兴旺,后来家道中落,到商周之际,吕氏家族传到了吕尚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宰牛卖肉,后来,又到孟津从事卖酒生意。

姜尚虽然贫寒,但人穷志坚,他胸怀大志,有着远大的抱负。他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这一天,还真让他等到了。

当时,殷商国君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朝政腐败,社会黑暗,经济崩溃,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而西部的周国由于西伯姬昌倡行仁政,发展经济,实行勤俭立国和裕民政策,因此社会清明,人心安定,国势日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周国的仁政吸引了天下的百姓慢慢都聚往西部,四边诸侯也望风依附。一直寻找机会的姜尚获悉姬昌为了治国兴邦,正在广求天下贤能之士,便毅然离开商朝,来到渭水之滨的西周领地,栖身于磻溪,终日以垂钓为事,以静观世态的变化,待机出山。

这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钓时,恰遇到此游猎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一个是寻觅良主的不世之材,一个是希望材为我所用的不世之主。二人谈得十分投机。姬昌见姜尚学识渊博,通晓历史和时势,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良策。

姜尚当即提出了“三常”之说:


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


核心意思是,要想治国兴邦,必须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姬昌听后十分高兴,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先生久矣!”于是,姬昌亲自把姜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太师,称“太公望”。从此,姜尚这位贤能之士有了用武之地。

西伯姬昌大力招贤纳士被商纣王知道后,他怀疑西伯姬昌意欲图谋不轨,夺取他的天下。他下令召姬昌进宫,将他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姜尚和散宜生等姬昌手下的谋臣给纣王送去了绝色美女和奇珍异宝。

好色并且贪财的纣王见色欣喜,他下令将姬昌从监狱放出。文王归国后,与姜尚暗地里谋划如何讨伐无道的纣王,倾覆商朝政权。姜尚积极制定出许多攻打商纣王的方案。

姜尚建议西伯姬昌一方面在国内发展生产,打下灭商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对外表面上顺从殷商的管理,以麻痹纣王,暗中实行争取邻国、逐步拉拢、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剪除羽翼,削弱和孤立殷商王朝的势力。

在姜尚的积极谋划下,归附西伯姬昌的诸侯国和部落越来越多,逐步占领了大部分殷商王朝的属地,最后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为最后消灭纣王,取代殷商,创造了条件。

西伯姬昌死后,武王姬发继位,他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周朝逐渐羽翼丰满,国势日隆。

约公元前1059年,周武王决定检验自己的威望和号召力,试探振臂一呼,是否有四方响应的效果。于是周军在姜尚的统帅下,浩浩荡荡开到孟津,周武王在孟津举行了“孟津之誓”,发表了声讨殷纣王的檄文。

令武王欣喜的是,声讨檄文一发表,八百诸侯热烈响应,纷纷派兵会诸此地,显示了武王的声威。当时许多诸侯都说,商纣王可以讨伐了,但是武王和姜尚则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殷商王朝的统治虽已陷入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境地,但其内部尚无明显的土崩瓦解之状,如果兴师伐纣,必然会遭到顽强抵抗。于是,决定班师而回。

殷商王朝日益腐败,纣王日夜欢歌不休,商朝百姓苦不堪言,他们纷纷逃离商朝,武王和姜尚见讨伐商纣的时机终于到来,遂组成以姜尚为统帅的讨伐商纣的各路兵马。

公元前1046年左右,讨伐大军在进军到距商朝都城朝歌七十里的牧野地方举行誓师大会,历数商纣王的许多罪状,指挥军队准备和商纣王决战。这时候商纣王才停止了歌舞宴乐,和那些贵族大臣们商议对策。

这时,纣王的军队主力还在其他地区,一时也调不回来,只好将大批的奴隶和俘虏来的东南夷武装起来,凑了17万人开向牧野。可是这些纣王的军队刚与周军相遇时,就掉转矛头引导周军杀向纣王。结果,纣王大败,连夜逃回朝歌,眼见大势已去,只好登上鹿台放火自焚。周武王完全占领商都以后,便宣告了商朝的灭亡。

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建立在营丘。姜尚在齐国政局稳定后,开始政治制度改革。他顺应当地的习俗,简便周朝的繁文缛节。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渔盐之利。于是天下人来齐国的很多,齐国成为当时的富国之一。

姜尚有着丰富的兵学思想和实战经验,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战国末期,有人托姜尚之名编撰了兵书《六韬》,基本上反映了姜尚的军事实践活动和他的韬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