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学《随时之忍第八十二》译文与赏析

随时之忍第八十二

随时之忍第八十二

为可为于可为之时,则从;为不可为于不可为之时,则凶。故言行之危逊,视世道之污隆。

老聃过西戎而夷语,夏禹入裸国而解裳。墨子谓乐器为无益而不好,往见荆王而衣锦吹笙。

苟执方而不变,是不达于时宜。贸章甫于椎髻之蛮,炫絇履于跣足之夷,袗絺冰雪,挟纩炎曦,人以至愚而谥之。噫,可不忍欤!

【译文】

在可以做的情况下做可以做的事,就会顺利和成功;在不可以做的情况下做不可以做的事,就会失败或有危险。所以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高洁还是谦卑,要看政治清明与否。如果政治清明,就应该严格自己的一言一行,遵守仁义道德;如果政治不清明,又要保持高尚的情操,那么就要以说话谦恭有礼来避开祸端。

人要尽量和世道相投合。老聃到西戎国就仿效那里的语言说话,夏禹到祼国就把自己的衣裤脱光。墨子主张节俭,批评音乐,认为乐器没有什么益处,但去访问荆王时,他却穿着锦衣,吹起了笙。这不是违背了他的本意,而是顺从了荆王的爱好。

如果固执己见而不知变通,那么他就是不了解时宜的人。到闽越之地去卖衣帽,到赤脚行走的地区去卖鞋子,在天寒地冻的时候穿着汗衫,在烈日炎炎的时候穿着棉衣,人们都认为这是最愚蠢的而嘲笑这些行为。啊!要懂得入乡随俗、善于变通,人们怎么能不忍住自己的固执之心呢?

【评析】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因循守旧,要善于推陈出新。只有熟悉灵活多变的处事原则,在具体的环境中,才能做到灵活自如,也才能取得预期的胜利。在可以做的情况下做可以做的事,就会顺利;再不能做的情况下做不能做的事,就有危险。所以士人言行是进取还是退忍,要看世道是不是清明。

典例阐幽 随机应变

公元616年,李渊被诏封为太原留守,北边的突厥用数万兵马多次冲击太原城池。更可恶的是,在突厥的支持和庇护下,一些人纷纷起兵闹事,李渊防不胜防,随时都有被隋炀帝借口失职而杀头的危险。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李渊当时是内外交困,必然会奋起反击,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竟派遣谋士刘文静为特使,向突厥屈节称臣,并愿把金银珠宝统统送给始毕可汗!

李渊为什么这么做呢?原来李渊根据天下大势,已决定起兵反隋。要起兵成大气候,太原虽是一个军事重镇,但不是理想的发家基地,必须西入关中,方能号令天下。西入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根据地。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顺利西进呢?

当时李渊手下兵将不过三四万人马,即使全部留驻太原,应付突厥的随时出没,同时又要追剿有突厥撑腰的四周盗寇,已是捉襟见肘。而现在要进伐关中,显然不能留下重兵把守。唯一的办法是采取让步政策,让突厥“坐受宝货”。所以李渊不惜俯首称臣。

李渊的退步策略获得了大丰收。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后来,李渊派李世民出马,不费多大力气便收复了太原。

而且,由于李渊甘于让步,还得到了突厥的不少资助。始毕可汗一路上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又乘机购来许多马匹,这不仅为李渊拥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奠定了基础,而且因为汉人素惧突厥兵英勇善战,李渊军中有突厥骑兵,自然凭空增加了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