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学《酒之忍第四》译文与赏析

酒之忍第四

酒之忍第四

禹恶旨酒,仪狄见疏。周诰刚制,群饮必诛。

窟室夜饮,杀郑大夫。勿夸鲸吸,甘为酒徒。

布烂覆瓿,箴规凛然;糟肉堪久,狂夫之言。

司马受阳谷之爱,适以为害;灌夫骂田蚡之坐,自贻其祸。噫,可不忍欤!

【译文】

《史记·禹本记》载:禹喝了仪狄做的酒,认为很甜,说:“后世必有因酒亡国的人。”于是就疏远了善于酿酒的仪狄,并戒美酒。《尚书·酒诰》载:周成王告诫康叔说:“你要严格控制饮酒,如果有人向你告发集体饮酒,你不要让他们逃脱,应全部捕到都城中,我要全部问斩。”

《左传》载:襄公三十年,郑国伯嗜酒如命,在地窖里日夜饮酒,后来被驷氏打死。唐朝李适之,在玄宗时任左相,喝酒就像鲸吞吸百川水一样。所以,人不要自夸有鲸鱼吞水的海量而甘当酒鬼,以免惹祸或误事。

晋朝王导以盖酒坛的布时间长了会腐烂来劝说迷恋美酒的孔群戒酒,这是箴言;孔群却以酒糟腌的肉保存时间会更长久来拒绝王导的劝说,这是狂夫之言。

《左传》载:成公十六年,楚恭王和晋厉公在鄢陵打仗,楚司马子反因喝了佣人谷阳好心敬献的美酒而醉卧不起,贻误军情,招致斩首。西汉的灌夫因饮酒过量,在丞相田蚡的婚礼上醉酒大骂田蚡,结果招致杀身之祸,连营救他的窦婴也一同被杀害。唉!酒能误事招祸,害身杀身,面对酒的诱惑,能不忍耐吗?

【评析】

禹喝了仪狄做的酒后,便懂得饮酒可以亡国的道理。所以提倡饮酒应适度。现实生活中,酒桌上不贪杯的人是少见的。喝酒不贪杯,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美德,跟别人一起喝酒的时候,即使喝到兴头上也仍然能做到饮酒适度,这往往需要一个人具备极大的忍耐力,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当然,为了你的生活和事业,你需要锻炼自己具备这种忍耐力。

典例阐幽 学会克制自己

陈敬仲,是春秋时期陈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当时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道德异常混乱。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陈宣公的太子被杀,而陈敬仲跟陈宣公的太子关系很好,是他的同党,因此,为了逃避不测之祸,陈敬仲带着家人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早就听说陈敬仲德才兼备,在陈国很有声望,心中很想与他会面,只是苦于没有机会。陈敬仲刚到齐国,齐桓公便迫不及待地接见了他。一席交谈,齐桓公顿生相见恨晚的感觉,他立即决定让陈敬仲做卿。

卿在当时是一种高官,一般是不轻易让别国的人做的,能做齐国的卿,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美事。陈敬仲恭敬地向齐桓公施了一礼,辞谢道:

“我在陈国被逼得无栖身之所,只好逃到贵国来寄居。如果承蒙您的恩典,让我有幸能在您的宽厚的政教下生活,就心满意足了。我本是个不明事理、没有什么才能的人,您不责怪我,我已感恩不尽,哪敢贪图富贵,巴望做卿那样的高官呢?况且,让我这样一个客居贵国的无能的人做官,一定会招致人们对您的非议,我又怎能给您添麻烦呢?这件事万万不可。”

齐桓公见他再三推辞,情真意切,也就没有再难为他,而是让他做了“工正”,管理各种工匠。陈敬仲做了“工正”后,表现很出色,齐桓公对他的才能更加赏识。

有一天,陈敬仲请齐桓公到家中喝酒。齐桓公兴冲冲地带着随从人员来到陈敬仲家中,酒席已摆好在庭院中了。

这天,风和日丽,加上庭院中景色雅致,布置得体,桓公一见,早将那些烦人的政务抛到了脑后,忍不住开怀畅饮。

席间,桓公与陈敬仲一起评古论今,臧否人物,越说越投机。说到高兴处,情不自禁地相视哈哈大笑;谈到气愤处,不免要摩拳擦掌、扼腕长叹。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桓公的酒量本就不小,加上遇上陈敬仲这样一个知己,更是海量了。左一杯,右一杯,一直喝到太阳落山,桓公已有几分醉意。但他仍觉得没有尽兴,吩咐左右:

“赶快点上灯火,我要与陈大夫再喝几杯。”

陈敬仲赶紧站起来,恭恭敬敬地说:

“不能再喝了!我只想白天请您喝酒,晚上就不敢奉陪了!”

桓公感到有点失望,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情,说:

“我与你正喝到兴头上,你怎么能扫我的兴呢?”

陈敬仲诚惶诚恐地解释道:

“酒宴是一种礼仪性的活动,只能适可而止,不能过度。如果您因为跟我喝酒而没把握住分寸,遭到别人的指责,我怎能逃脱罪责呢?所以,请您原谅,我实在不能执行您的命令。”

桓公一想也有道理,便不再坚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