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学《苛察之忍第七十一》译文与赏析

苛察之忍第七十一

苛察之忍第七十一

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徒。瑾瑜匿瑕,川泽纳污。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此言,可以为效法。

苛政不亲,烦苦伤恩,虽出鄙语,薛宣上乘。

称柴而爨,数米而炊,擘肌折骨,如此用之,亲戚叛之。

古之君子,于有过中求无过,所以天下无怨恶;今之君子,于无过中求有过,使民手足无所措。噫,可不忍欤!

【译文】

水太清澈就不会有鱼,人太认真就不会有朋友。美玉里面也会含有瑕疵,大川大河也会容纳泥污,那么就要容忍他人的错误。

《老子·五十八章》说:“治理国家的政策如果非常严厉苛刻,就会使百姓惶恐不安。”老子的这句话,成为后世君主的为政箴言。

西汉的薛宣在给汉成帝上书陈述当时政治的好坏时,曾经引用一句俗语:“政治太苛刻繁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就不和睦;太严厉琐碎,就会失去人民的拥护。”这虽然是西汉时期的一句俗语,但汉成帝很赞成这句话。

烧火之前要称柴,煮饭之前要数米,肉恨不得分成好几片,骨恨不得折成好几节,治理国家、待人接物等方面这样斤斤计较,势必会搞得众叛亲离。

古代的君子,对待别人的态度是在过错中尽力寻找不错的地方,所以天下没有怨恨;现代的君子,对待别人的态度是在没有错误的人身上刻意找缺点,所以天下人被搞得手足无措。啊!小错误并不伤害大的德行,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又何必过于认真地去追究呢?怎能不忍住自己的吹毛求疵之心呢?

【评析】

不计私怨,胸襟博大,是取信于人的一个重要资本。要想有一番作为,哪怕你本来并不具有心胸宽广的本性,亦应磨炼自己,养成一种博大胸襟,尤其要把握时机、选择好对象,树立起自己襟怀宽广的形象,这样才更有利于聚拢人才,为你所用,从而干出一番事业。

典例阐幽 不计私怨,冰释前嫌

曹操三次南征张绣,第一次失败,第二次获胜,第三次互有胜负,基本上打了个平手。曹操未能消灭张绣,但张绣也没有足够的能力进攻许都,南边的局势暂时平稳下来。在这种情势下,曹操接受荀彧的建议,先东征吕布,平定了徐州,并打败了袁术。而在南征张绣过程中,张绣曾把曹操打得措手不及,将曹操的爱子曹昂、心腹战将典韦等都杀死了。

建安四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一线对峙。曹操忽然想到要把张绣弄到身边以对付袁绍,而这时袁绍为了对付曹操,也派使者来到穰城,约张绣出兵进攻许都,同时给贾诩写了一封亲笔信联络感情。当时袁绍势力强大,张绣打算答应袁绍。这期间,多亏了贾诩,当时贾诩出人意料地当着众人对袁绍的使者说:“你回去告诉袁本初,他们兄弟之间尚且不能相容,怎么能容得下天下国士呢!”

兄弟不能相容,指袁绍、袁术反目为仇、互相攻伐的事。贾诩冷不丁这么一说,毫无思想准备的张绣不由得大惊失色,脱口而出:

“您怎么这样说呢?”但贾诩胸有成竹,话已说出,使者只得动身回冀州复命去了。事后,张绣私下惶恐不安地问贾诩:“您这样处理,我们今后怎么办呢?”

贾诩的回答又出乎张绣意料:“不如投靠曹公。”

张绣为难地说:“袁强曹弱,我们又同曹操结下了冤仇,去投靠他怎么行呢?”

贾诩不慌不忙说出一番理由:“将军所说的恰好就是我们应当投靠曹公的原因。第一,曹公奉天子以号令天下,名正言顺。第二,袁绍强盛,我们以不多的一点兵力去归附他,他不会重视;曹公比较弱小,得到我们这支兵力,肯定会感到很高兴。第三,凡有志于建立霸王之业的人,肯定不会斤斤计较个人的恩怨,目的是要以此向天下人表明他胸怀的博大,这件事请将军不必再疑虑。”

张绣见贾诩说得入情入理,便在这年十一月,率部投归曹操。曹操果然十分高兴,为之设宴款待,并立即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曹操对贾诩自然也是亲热异常,拉着贾诩的手说:“使我取信于天下的,就是您啊!”意思是说,他同张绣争战多次,并曾被张绣打得大败,儿子、侄儿及爱将典韦都死在张绣手下,但现在张绣却对他这样信任,率兵前来投归,我曹操也要信用张绣,既往不咎,为天下人做出一个不计私怨、宽宏大量的榜样。

曹操不会忘记给他提供了这个机会的贾诩,因此他对贾诩所表示的不仅是欢迎,更多的是感激。他给予贾诩的封赏,开始就上表举荐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而后封为参司空军事。从此,贾诩同荀彧、荀攸、郭嘉等人一起,成为曹操身边的重要谋士。

张绣内心十分感激曹操对他的信任,后来每次作战都异常英勇。官渡之战,被提升为破羌将军。在南皮参加击破袁谭的战斗后,封邑被增加到二千户。曹操对张绣的信用也是始终如一的,给予张绣的封赏总是超过其他将领。

建安十二年(207),张绣跟随曹操北征乌桓,死于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