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万事之中,忍字为上
十六 万事之中,忍字为上
唐光禄卿王守和,未尝与人有争。尝于案几间大书忍字,至于帏幌之属,以绣画为之。明皇知其姓字非时,引对曰:“卿名守和,已知不争。好书忍字,尤见用心。”奏曰:“臣闻坚而必断,刚则必折,万事之中,忍字为上。”帝曰:“善。”赐帛以旌之。
【译文】
唐代光禄卿王守和,从来都没有与别人发生过争执。他曾在桌子上写下了一个很大的“忍”字,在帏帐之类的地方也都绣上了“忍”字。唐明皇觉得王守和这个名字含有诽谤当时政治的意味,于是将王守和叫到身边来,问到:“你的名字叫做王守和,足以看出你不喜欢争斗了。现在又爱写‘忍’字,别人更能看出你的用心了。”王守和回答说:“我听说坚硬的东西容易被折断,万事之中,忍让是最好的。”唐明皇称赞道:“好。”于是赏赐他锦帛以示表彰。
【评析】
从“王守和”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它表示喜欢和平,不喜欢争斗。人如其名,王守和这个人确实是一个不愿与人争斗,宁静淡泊之人。他将“忍”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刻在桌子上,绣在帏帐上,时刻警醒自己。
其实,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人生的主题。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竞争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人们视之为很正常的事,每个人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争夺。但是,在激烈的追逐和争斗背后,许多人似乎也丧失了自我反思的机会以及平静的心态。在貌似有理想和发展目标的人生道路上,其实有些人已经迷失了自我。因此,在匆忙的旅途中,我们何不暂时忍耐争斗,停下来给自己片刻的休息,以矫正自己的人生航向呢?
我们在生活中总免不了要碰上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如果一味地争吵,往往不但不能辨出个是非黑白来,反而会平添烦恼,甚至会气大伤身影响健康。最常见的就是那些在公共汽车上,因为拥挤而引起的摩擦和口角,不仅让当事人心情恶劣,同时也影响周围人的情绪。其实只要彼此都礼貌一些,容忍一些,退让一些,事情就不会变得那么让人烦恼了。
典例阐幽 陈树屏巧解纠纷
清朝末年,有一名知县叫陈树屏。他机智灵活,才思敏捷,尤其擅长为别人调解纠纷。他所言不多,却字字切中要害。只要他出面,不论什么事情,只消一会儿工夫,保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人们都夸赞他的口才和机敏。
这一年的春天,阳光明媚,水光潋滟。陈树屏不由诗兴大发,兴致勃勃地邀请了一帮文人朋友到黄鹤楼上游玩。当时的湖北督抚张之洞和抚军大人谭继询是他的上司,两个人也乘兴而来。大家相互寒暄后,一边欣赏着黄鹤楼下的美妙春光,一边把酒谈笑。清风拂面而来,裹挟着花的芬芳;远处的长江风景秀丽,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粼粼的波光,江面上帆来帆去。大家兴致高涨,宴席气氛非常融洽。
忽然,有个客人问:“你们看这江水浩浩荡荡,气势宏大,却不知这江面有多宽?”
大家都讨论起来。有的引经据典,有的猜测估计,还有的等着倾听别人的回答。张之洞和谭继询两个人是死对头,表面上合得来,心里却谁也不服谁。两个人很快就因为这件事情针锋相对起来了。
谭继询清清嗓子,说:“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有关长江的记载,我记得是五里三分。”
张之洞听后,故意说:“不对,我记得很清楚,怎么会是五里三分呢?书上明明写的是七里三分。你说的那么窄,江水怎么会有这样大的气势呢?”
谭继询见对方和自己不仅意见相左,而且明摆着说自己引用有误,一时觉得面子下不来,就梗着脖子和对方争执起来,两个人闹得脸红脖子粗。
陈树屏眼看着这场争执就要破坏宴会的气氛,心里看不起他们的这种行为。他知道两个人是互相拆台,借题发挥。为了不扫来客的兴致,他灵机一动,谦虚地说:“水涨时,江面就宽到七里三分,落潮时就降到五里三分。二位大人一个说的是涨潮时分,一个是指落潮而言,可见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这是没有什么好怀疑的!”
陈树屏放下手,端起自己的酒杯,高举着说:“这个问题暂时不用再说了。今日难得大家赏脸,也难得这么好的天气,来来来,为了今天的好景致我们喝一杯。”
众人听完这不偏不倚的圆场话,都会心地笑了。张之洞和谭继询都知自己是一派胡言,只是和对方较劲。两个人一看东道主给自己台阶,赶紧顺势而下,举起酒杯。一场争辩就这样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