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蛇卷十三
委蛇卷十三
【原文】
道固委蛇,大成若缺。如莲在泥,入垢出洁。先号后笑,吉生凶灭。集《委蛇》。
【译文】
应懂得委婉曲折之道,完满之中看上去似乎有缺陷。正如同生长在污泥中的莲花,在污泥中生长出来的却是一身的洁净。经历痛哭,最后才能微笑。如果运用得法,就能趋吉避凶。因此集《委蛇》卷。
孔融谏僭伪
【原文】
荆州牧刘表不供职贡,多行僭伪①,遂乃郊祀天地,拟斥乘舆。诏书班下其事,孔融上疏,以为“齐兵次楚,惟责包茅,今王师未即行诛,且隐郊祀之事,以崇国体。若形之四方,非所以塞邪萌。”
【译文】
东汉献帝时,荆州牧刘表不仅不向朝廷进献分派进贡的土物,并且干了许多越礼不轨的事,甚至还大胆祭祀天地,自比天子。献帝想下诏斥责刘表,孔融上书劝谏说:“如今王师正如齐桓公兵伐楚国时,只能责备楚国不上贡茅包一样,并没有力量惩罚刘表。陛下郊祭时不能提及此事,以维护朝廷尊严。如果轻易张扬此事,不但不能收到遏阻的效果,反而更加助长了他邪恶的气焰。”
【注释】
①僭伪(jiàn):指越礼不轨之事。
【梦龙评】
凡僭叛不道之事,骤见则骇,习闻则安。力未及剪除而章其恶,以习民之耳目,且使民知大逆之逋诛,朝廷何震之有?召陵之役,管夷吾不声楚僭,而仅责楚贡,取其易于结局,度势不得不尔。孔明使人贺吴称帝,非其欲也,势也。儒家“虽败犹荣”之说,误人不浅。
【解评】
面对分崩离析的现实,保留住自己的底线是当务之急。此时强行前进的结果就比委曲求全差许多了。
魏勃扫门见齐相
【原文】
勃少时,尝欲见齐相曹参,家贫无以自通,乃尝独早扫齐相舍人门,相舍怪,以为物而伺之,得勃。曰:“愿见相君无因,故为子扫,欲以求见耳。”于是舍人见勃于参。
【译文】
魏勃年轻时,想求见齐相曹参,但因家境贫穷,求见无门。于是他每天早上都到曹参侍从官的府邸门前洒水扫地。侍从官觉得很奇怪,就躲在一旁窥伺,终于抓住了魏勃。魏勃说:“我只是想求见相国,但没人为我引见,所以才在府邸门前打扫。”于是侍从官引见魏勃参拜相国曹参。
【梦龙评】
曹相国最坦易,不为崖岸者,魏勃犹难于一见如此,况其他乎!吁!
【解评】
历朝的相国中,曹参算是最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的一位,魏勃想求见一面尚如此困难,其他做官的就可想而知了。
叔孙通换服
【原文】
叔孙通初以儒服见,汉王僧之。通即变服,服短衣楚制,王喜。时从弟子百许,通无所言,独言诸故群盗壮士进。诸儒皆怨。通闻之曰:“诸生宁能斗乎?且待我,毋遽。”
【译文】
叔孙通初次拜见汉王刘邦时,穿着儒者的服饰,汉王见了觉得很讨厌。于是叔孙通立即更换服装,全部是楚国人的短衣打扮,汉王看后很高兴。当时叔孙通门下有一百多名弟子,他不教这些弟子任何东西,只讲旧时的强盗、游侠如何升官发财。弟子们听了都纷纷抱怨。叔孙通听说后,就对弟子们说:“你们有人家强盗,游侠的本领吗?那就等我找机会推荐你们,不要着急。”
【解评】
古人云:变则通,通则久。只有学会变通,才能带来成功。历史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
周文襄送毯 唐顺之除倭
【原文】
周文襄巡抚江南日,巨珰王振当权,虑其挠己也。时振初作居第,公预令人度其斋阁,使松江作剪绒毯,遗之,不失尺寸。〔边批:传奇移此事于赵文华名下,遂千古笑端。〕振益喜。凡公上利便事,振悉从中赞之,江南至今赖焉。
【译文】
明朝人周文襄任江南巡抚期间,正值宦官王振当权,他担心王振借机刁难自己。当时王振刚开始兴建宅第,周文襄就事先命人暗中测量厅堂的大小宽窄,然后命人到松江按尺寸定做地毯送给王振。由于尺寸大小丝毫不差,王振非常高兴。以后,凡是周文襄上书呈报江南兴利除弊的公文,都在王振的赞同下顺利通过。江南的百姓到今天还蒙受这样的福泽。
【梦龙评】
秦桧构格天阁。有某官任江南,思出奇媚之,乃重赂工人,得其尺寸,作绒毯以进,铺之恰合。桧谓其詗己内事,大怒,因寻事斥之。所献同而喜怒相反,何也?谓忠佞意殊,彼苍者阴使各食其报,此恐未然。大抵振暴而骄,其机浅,桧险而狡,其机深;振乐于招君子以沽名,桧严于防小人以虑祸,此所以异与?
世之訾文襄者,不过以媚王振,及出粟千石旌其门,又为子纳马得官二事,皆非高明之举,愚谓此二事亦有深意。时四方灾伤荐告,司农患贫,而公复奏免江南苛税若千万,唯是劝输援纳为便宜之二策,公故以身先之。明示旌门之为荣,而纳官之不为辱,欲以风励百姓。此亦卜式助边之遗意,未可轻议也。
【原文】
倭躏姑苏,戟婴儿为戏。唐公顺之时家居,一见痛心,愤不俱生。时督师海上者赵文华,严分宜幸客也。公挺身往谒,与陈机略,且言非专任胡梅林不可。赵乃首荐起职方郎中,视师浙直,因任胡宗宪。宗宪亦厚馈严相以结其欢,故无掣肘之虞,始得展布,以除倭患。
【译文】
明朝时,倭寇肆意践踏姑苏城,把婴儿用利刃挑起来取乐。唐顺之当时闲居在家,看到倭贼的凶残后非常痛心,愤怒地想与倭贼同归于尽。当时海上督军赵文华,很受丞相严嵩的宠幸。唐顺之冒死前去求见,向他陈述制敌的战略,并说如果不启用胡梅林就不能成功。赵文华于是保荐唐顺之为职方郎中,督率两浙军队,接着又任用胡梅林。胡梅林当时也曾厚礼奉迎严嵩,以讨严嵩欢心,所以才能使他们从容布置计划,平息倭寇的祸患。
【梦龙评】
焦弱侯曰:应德顺之字,晚年为分宜所荐,至今以为诟病。尝观《易》之《否》,以“包承小人”为大人吉,甚且包畜不辞,洁一身而委大计于沟渎,固志天下者所不忍也。汉人有言,中世选士,务于清悫谨慎,此妇女之检柙,乡曲之常人耳。呜呼!世多隐情,惜已之人,殆难与道此也。正德时逆瑾鸱张,刘健、谢迁皆逐去,而李东阳独留,益务沉逊,时时调剂其间,缙绅之祸,往往恃以获免。人皆责东阳不去为非,不思孝宗大渐时,刘、谢、李同在榻前,承受顾命,亲以少主付之,使李公又随二人而去,则国事将至于不可言,宁不负先帝之托耶?则李义不可去,有万万不得已者。李晚年,有人谈及此,辄痛哭不能已。呜呼!大臣心事,不见谅于拘儒者多矣,岂独应德哉?
【解评】
君子有时候要用一些小人的手段,这样才能维护国家。不能因为保持自己的名声,而置国家和民族危亡于不顾,要能识别小人并利用小人的手段保全国家。
杨一清借力除瑾
【原文】
杨文襄一清,与内臣张永同提兵讨安化王。杨在军中语及逆瑾事。因以危言动永,〔边批:可惜其言不传。〕即于袖中出二疏,一言平贼事,一言内变事,嘱永曰:“公班师入京见上,先进宁夏疏,上必就公问,公诡言请屏人语,乃进内变疏。”永曰:“即不济,奈何?”公曰:“他人言,济不济未可知,公言必济。顾公言时,须有端绪,万一不信公,公可顿首请上即时召瑾,没其兵器,劝上登城验之:‘若无反状,杀奴喂狗’。又顿首哭泣,上必大怒瑾。瑾诛,公大用,尽矫其所为。吕强、张承业,与公千载三人耳。但须得请即行事,勿缓顷刻。”永勃然作曰:“老奴何惜余年报主乎?”已而永入见,如公策,事果济。瑾初缚时,得旨降南京奉御,瑾上白帖,乞一二敝衣盖体,上怜之,令与故衣百件。永惧,谋之内阁,令科道劾瑾,劾中多波及阿瑾诸臣。永持疏至左顺门,谓诸言官曰:“瑾用事时,我辈亦不敢言,况尔两班官;今罪止瑾一人,勿动摇人情也!可领此疏去,急易疏进。”此疏入,瑾遂正法,止连及文臣张綵一人、武臣杨玉等六人而已。
【译文】
明武宗时,杨一清与宦官张永同时率军讨伐安化王。杨一清曾在军中与张永谈到刘瑾叛逆的事,并劝说张永举发刘瑾。接着从衣袖中取出两道奏疏,一道陈述平定安化王谋反的战略,另一道则是分析刘瑾有专权谋逆的意图。杨一清叮嘱张永说:“您率军回京觐见皇上时,先呈平定安化王的奏章,皇上一定会再进一步详细询问,这时您趁机请皇上屏退左右,再呈刘瑾叛逆的奏章。”张永说:“如果不管用,怎么办?”杨一清说:“如果是别人上奏,我不敢断言是否管用,但如果是您,只要论事有条有理,一定管用。万一皇上不相信您所说的话,您就叩头请皇上立即召见刘瑾,下令先没收刘瑾的兵器,劝请皇上亲自登城查验,并有言在先说:如果找不到刘瑾谋反的证据,愿意让皇上杀了自己,拿去喂狗。接着再一面痛哭一面连连叩头,这时皇上对刘瑾一定大为生气。刘瑾被杀后,您一定受皇上重用,可以尽全力矫正以往朝政的缺失,那么吕强、张承业与您可说是千年来的三大忠臣。但这事一定要立即行事,千万不要有所拖延。”张永慷慨地说:“我为皇上尽忠,怎么会在乎自己的余年?”不久,张永回京觐见皇上,一切按照杨一清的计划行事,果然很顺利。刘瑾当初被收押时,奉圣旨被降为南京奉御。刘瑾上奏自承罪状,乞求武宗赐一两件旧衣蔽体。武宗不忍,就下令赐予他旧衣百件,张永见武宗仍怜惜刘瑾,非常害怕,就与内阁中的好友商议,让都察院弹劾刘瑾。然而都察院弹劾的奏章中,牵连到许多阿附刘瑾的大臣。张永立即拿着奏章来到都察院,说:“刘瑾专权时,我们也都不敢挺身直言,更何况是其他官员呢?今天弹劾的只是刘谨一人的罪状,不要再波及他人,动摇人心。请立即收回这道奏章,赶紧再呈报一道。”当奏疏呈上后,刘瑾便被正法,受牵连的只有文臣张綵一人,武将杨玉等六人而已。
【梦龙评】
除瑾除彬,多借张永之力。若全仗外庭,断不济事!永不欲旁及多人,更有识见,然非杨文襄智出永上,永亦不为之用。吁!此文襄所以称“智囊”也!
【解评】
刘瑾是明武宗时期的大宦官,朝臣们受其压迫很重。杨一清能除去刘瑾,很大程度上靠了原先为刘瑾一党的张永。明代大臣多不愿跟宦官结交,但杨一清却利用他们做了一件大好事,既除去了刘瑾,又没有牵连很多人,所以杨一清在这件事情上是很有智慧的。
许武让名
【原文】
阳羡人许武,尝举孝廉,仕通显;而二弟晏、普未达。武欲令成名,一日谓二弟曰:“礼有分异之义,请与弟析资,可乎?”于是括财产三分之,武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而推其薄劣者与弟。时乡人尽称二弟克让,而鄙武贪;晏、普竟用是名显,并选举。久之,武乃会宗亲,告之曰:“吾为兄不肖,盗声窃位。二弟年长,未沾荣禄,所以向求分财,自取大讥,为二弟地耳。今吾意已遂,其悉均前产。”遂出所赢,尽推二弟。
【译文】
阳羡人许武,被推举为孝廉后,仕途一帆风顺;但他的两个弟弟许晏和许普,却没有显达。许武想让两个弟弟成名。有一天,就对两个弟弟说:“从礼仪上讲,到一定时候就应该分家,因此我想和你们分家,你们看如何?”两个弟弟表示无异议,于是许武将家产分成三份,把肥田、大宅、强壮的女仆都分在自己名下,而将贫瘠的田地房屋、体弱多病的奴仆分给弟弟。当时乡人都称赞两个弟弟克己谦让,而鄙视许武的贪婪。不久,许晏和许普果然盛名远播,并被乡人推举为孝廉之士,并分派官职。过了很长时间后,许武就召集宗亲族人,对他们说:“我这做哥哥的很不好,曾侥幸被推举为孝廉任官,但我两个弟弟却都无法沾上荣禄。所以我才要求分家并且多分家产,自取讥讽,替弟弟们打响贤能的知名度。现在我的愿望都已达成,我希望能重新平分家产。”于是许武把自己以前多取的部分,全部还给两个弟弟。
【梦龙评】
让财犹易,让名更难。
【解评】
许武这么做可以说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把自己两个弟弟的出名,建立在自己被人轻视的基础上。这种让名的行为比让什么东西都要难。
王翦求赏免疑 萧何自污免祸
【原文】
秦伐楚,使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地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地,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恒中粗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耶?”
【译文】
秦始皇派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征伐楚国,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临行前,王翦请求始皇赏赐大批田宅。秦始皇说:“将军即将率大军出征,为什么还要担忧生活的贫穷呢?”王翦说:“臣身为大王的将军,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得不到封侯,所以趁大王委派臣重任时,才敢请大王赏赐田宅,作为子孙后代的家业。”秦始皇听了放声大笑。王翦率军抵达潼关后,派使者五次向始皇要求封赏。有人劝王翦说:“将军要求封赏的举动,已经有些过分了。”王翦说:“你错了。大王疑心病重,用人不信任,现在将秦国所有的兵力委交给我,我如果不用为子孙求日后家业为借口,多次向大王请赐田宅,难道要大王坐在宫中对我产生怀疑吗?”
【原文】
汉高专任萧何关中事。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边批:晁错使天子将兵而居守,所以招祸。〕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①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吕后用萧何计诛韩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陈平独吊。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封君置卫,非以宠君也,以今者淮阴新反,有疑君心,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财佐军。”何从之,上悦。其秋黥布②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悉取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尚复孳孳③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④以自污。〔边批:王翦之智,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还,百姓遮道诉相国,上乃大悦。
【译文】
汉高祖任用萧何镇守关中。汉高祖三年时,与项羽在京、索一带相持不下,汉高祖屡次派使者慰问宰相萧何。鲍生对萧何说:“在战场上备尝野战之苦的君主,屡次派使者慰劳您,是因为君王对您心存疑虑。为您着想,丞相最好选派善战的兄弟和子孙,亲自率领他们到前线和君主一起并肩作战。”于是萧何采纳鲍生的建议,从此汉王对萧何非常满意。
汉高祖十一年,吕后用萧何的计谋诛灭韩信。高祖知道韩信被杀,就派使臣任命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邑民,另派士兵五百人和一名都尉为相国的护卫兵。群臣都向萧何道贺,唯独陈平向萧何表示忧虑之意。他说:“相国的灾祸就要从现在开始啦!皇上在外率军征战,而相国留守关中,没有被射杀的危险,却又赐相国封邑和护卫兵,这并不是宠信您,主要是因淮阴侯刚谋反被平,所以皇上也怀疑相国的忠心。希望您恳辞封赏不要接受,并且把家中财产全部捐出,充作军费,这样才能消除皇上对相国的疑虑。”萧何采纳陈平的建议,高祖果然大为高兴。汉高祖十二年秋天,英布叛变,高祖御驾亲征,几次派使者回长安打探萧何的动静。萧何对使者说:“因为皇上御驾亲征,所以我在内鼓励百姓捐献财物支援前方,和皇上上次讨伐陈豨叛变时相同。”这时,有一门客对萧何说:“你灭门之日已经不远啦!你身为相国,功冠群臣,皇上没法再继续提升你的官职。但自从相国入关中,这十多年来深得民心,而且还在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国家兴旺之事。皇上多次派使臣慰问相国,就是担心相国的威望影响整个关中。现在相国您为什么不多购买百姓的田地,并且不以现金支付而以债券取代,来贬低自己的声望呢?”萧何采纳了他的建议。高祖在平定英布之乱归来后,百姓纷纷沿途拦驾上奏,控告萧何廉价强买民田,高祖不由心中窃喜。
【注释】
①昆弟:兄和弟。
②黥布:即英布,秦末汉初名将。汉族,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初属项羽,为霸王帐下五大将之一,被封为九江王,后叛楚归汉,被封为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③孳孳:同“孜孜”。勤勉;努力不懈。
④贳贷:借贷。
【梦龙评】
汉史又言,何买田宅必居穷僻处,不治垣屋,曰:“令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无为势家所夺。”与前所云强买民田宅似属两截,不知前乃免祸之权,后乃保家之策,其智政不相妨也。宋赵韩王普强买人第宅,聚佥欠财贿,为御史中丞雷德骧所劾。韩世忠既罢,杜门绝客,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奚童,纵游西湖以自乐。尝议买新淦县官田,高宗闻之,甚喜,赐御札,号其庄曰:“旌忠”。二公之买田,亦此意也。夫人主不能推肝胆以与豪杰共,至令有功之人,不惜自污以祈幸免。三代交泰之风荡如矣!然降而今日,大臣无论有功无功,无不多买田宅自污者,彼又持何说耶?陈平当吕氏异议之际,日饮醇酒,弄妇人;裴度当宦官熏灼之际,退居绿野,把酒赋诗,不问人间事。古人明哲保身之术,例如此,皆所以绝其疑也。国初,御史袁凯以忤旨引风疾归。太祖使人觇之,见凯方匍匐往篱下食猪犬矢,还报,乃免。盖凯逆知有此,使家人以炒面搅砂糖,从竹筒出之,潜布篱下耳,凯亦智矣哉!
【解评】
其实心胸狭隘,不信任大臣的又何止秦始皇一人呢。即使是以大气宽宏、知人善任而着称的汉高祖刘邦,也难脱类似的情结。“伴君如伴虎”,一旦部属位高权重的时候,还是会不放心,因此,随时表示忠诚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对人性的分析充分发挥自卫之道。
阮籍酣饮自全
【原文】
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鲜有全者。阮籍托志酣饮,绝不与世事。司马昭初欲为子炎求昏①于籍,籍一醉六十日,昭不得言而止。钟会数访以时事,欲因其可否致之罪,竟以酣醉不答获免。
【译文】
魏晋时,天下政局多变,名士中很少有人能保全自己的。阮籍寄托情志于畅饮中,绝口不与人谈天下世势。司马昭想为儿子司马炎向阮籍的女儿求亲,阮籍为逃避司马昭,竟大醉六十天,司马昭得不到提亲的机会,只好打消念头。钟会曾多次拜访阮籍请教时事,想从阮籍的话中挑出毛病,加上罪名,而阮籍每次都醉得不能答话,也因此而免去了灾难。
【注释】
①昏:同“婚”。
【解评】
司马昭派人去向阮籍的女儿说亲,阮籍并不乐意,但又不好直接回绝,于是,开怀放饮,大醉六十多天,使者因不能与之说话,只有作罢。人生中总会有许多让你为难之事,如果你不想或不好意思拒绝时,你不妨学学阮籍。
郭德成露金
【原文】
洪武中,郭德成为骁骑指挥。尝入禁内,上以黄金二锭置其袖,曰:“第归勿宣。”德成敬诺。比出官门,纳靴,佯醉,脱靴露金。〔边批:示不能为密。〕阍人以闻,上曰:“吾赐也。”或尤之,德成曰:“九阍严密如此,藏金而出,非窃耶?且吾妹侍宫闱,吾出入无间,安知上不以相试?”众乃服。
【译文】
洪武年间,郭德成被任命为骁骑指挥。有一天,他进宫参拜太祖,太祖就放了两锭黄金在郭德成的袖子里,并对他说:“回去后不可张扬此事。”郭德成恭谨地答应了。等他出了宫门,便把黄金放在靴子里,假装喝醉,并脱下靴子,故意把黄金露出来。守宫门的禁卫军捡到后,就把这两锭黄金呈奏太祖,太祖说:“这是朕赏赐给他的。”有人责备郭德成,郭德成说:“皇宫守备森严,身怀黄金走出宫门,怎么会不被认为是偷来的呢?况且我妹妹在宫里侍奉皇上,我出入宫中的机会更多。怎么知道陛下是不是在试探我呢?”众人听了,不由佩服他的谨慎。
【解评】
一个人做事谨慎,考虑周详,才能避免祸患,不招惹是非。处事的不谨慎,往往会带来反效果,更会导致一发不可收拾之残局。所以我们在处理事情的同时多留一个心眼看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