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经全集《尽忠章第十八》原文赏析与注解

尽忠章第十八

【原文】

天下尽忠,淳化行也[1]。君子尽忠,则尽其心,小人尽忠,则尽其力。尽力者,则止其身,尽心者,则洪于远。故明王之理也,务在任贤,贤臣尽忠,则君德广矣。政教以之而美,礼乐以之而兴,刑罚以之而清,仁惠以之而布。四海之内,有太平音,嘉祥既成,告于上下,是故播于《雅》[2]、《颂》[3],传于后世。

【注释】

[1]淳化行也:淳厚的教化风行。 [2]《雅》:《诗经》中的一类,分《大雅》、《小雅》。 [3]《颂》:《诗经》中的一类,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是统治都祭祀时配有舞乐的歌词。

【译文】

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尽行忠道,那么教化淳厚的局面就会盛行。君子行忠道,主要是竭尽其忠心;常人行忠道,主要是竭尽其体力。竭尽体力效忠的人,其绵薄之力一般只限于他自身;竭尽其忠心的人,其巨大的影响则能传到极远极广的地方。所以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关键之处在于选择、任用贤明的臣子。如果臣子贤明而又恪尽忠道,那么君主的恩德就会被广泛地传播开来,从而达到天下大治。于是,国家政治教化因此而产生美好的效果,礼乐文化也因此而兴起、发达,政府管理也因此而出现清明局面,君主施予民众的仁政、恩泽也因此得以遍布天下。这样的话,整个天下就会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景象。美好吉祥的局面已经形成,于是就将它敬告上天和地下的神灵。这就是《雅》、《颂》传播得很广,并代代相传、没有穷尽的原因所在。

【解析】

本篇实际上是对以上各篇的一个总结,作者通过对君子、小人、明王、贤臣等各尽其忠之后即将出现的可喜局面的描述,表明了对忠道理想的追求。

君子行忠道,主要是尽其忠心。小人行忠道,主要是效力尽责。小人尽力效命,一般仅限于他个人方面,而君子尽心效忠者,则能影响作用于极远极大之处。所以明圣的君王治理国家天下的方法,最关键的是在选择、任用贤明的臣属。如果臣属贤明并又克尽忠道,那么君王之德泽就会被广泛地传播开来,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莎士比亚曾说:“忠诚你的所爱,你就会得到忠诚的爱。”恺撒大帝说:“我忠诚于我的臣民,因为我的臣民对我忠诚。”忠诚是相互的,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必须有一颗忠诚的心,对自己忠诚代表了另外一种可贵的品质,对自己忠诚的人会有负责到底的信念。

典例阐幽

不畏强暴的洛阳令董宣

汉光武帝建立了东汉王朝以后,他知道老百姓对各地豪强争夺地盘的战争早已恨透了,决心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例如减轻一些捐税,释放奴婢,减少官差,还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因此,东汉初年,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汉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还得注意法令。不过法令也只能管老百姓,要拿它去约束皇亲国戚,那就难了。比方说,汉光武帝的大姐湖阳公主就依仗兄弟做皇帝,骄横非凡,不但她爱怎么着就怎么着,连她的奴仆也不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

洛阳令董宣是一个硬汉子。他认为皇亲国戚犯了法,应该同样办罪。

湖阳公主有一个家奴仗势行凶杀了人。凶手躲在公主府里不出来。董宣不能进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门口守着,只等那个凶手出来。

有一天,湖阳公主坐着车马外出,跟随着她的正是那个杀人凶手。董宣得到了消息,就亲自带衙役赶来,拦住湖阳公主的车。

湖阳公主认为董宣触犯了她的尊严,沉下脸来说:“好大胆的洛阳令,竟敢拦阻我的车马?”

董宣可没有被吓倒,他拔出宝剑往地下一划,当面责备湖阳公主不该放纵家奴犯法杀人。他不管公主阻挠,吩咐衙役把凶手逮起来,当场就把他处决了。

这一下,差点儿把湖阳公主气昏过去。她赶到宫里,向汉光武帝哭诉董宣怎样欺负她。

汉光武帝听了,十分恼怒,立刻召董宣进宫,吩咐内侍当着湖阳公主的面,责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气。

董宣说:“先别打我,让我说完了话,我情愿死。”

汉光武帝怒气冲冲地说:“你还有什么话可说的。”

董宣说:“陛下是一个中兴的皇帝,应该注重法令。现在陛下让公主放纵奴仆杀人,还能治理天下吗?用不着打,我自杀就是了。”

说罢,他挺起头就向柱子撞去。

汉光武帝连忙吩咐内侍把他拉住,董宣已经撞得血流满面了。

汉光武帝知道董宣说得有理,也觉得不该责打他。但是为了顾全湖阳公主的面子,要董宣给公主磕个头赔个礼。

董宣宁愿把自己的头砍下来,怎么也不肯磕这个头。内侍把他的脑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两手使劲撑住地,挺着脖子,不让把他的头摁下去。

内侍知道汉光武帝并不想把董宣治罪,可又得给汉光武帝下个台阶,就大声地说:“回陛下的话,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

汉光武帝也只好笑了笑,下命令说:“把这个硬脖子撵出去!”

湖阳公主见汉光武帝放了董宣,心里很气,对汉光武帝说:“陛下从前做平民的时候,还收留过逃亡的和犯死罪的人,官吏不敢上咱家来搜查。现在做了天子,怎么反而对付不了小小的洛阳令?”

汉光武帝说:“正因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时候那么干了。”

结果,汉光武帝不但没办董宣的罪,还赏给他三十万钱,奖励他执法严明。

苏秦智用妾喻谏燕昭王

纵横家苏秦为燕昭王效力,他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齐王归还燕国十个城池。苏秦劝说有功而返,以为将受到燕昭王的礼遇,可是没料到有人在燕王面前诋毁自己。

燕昭王偏听谗言,不但没有以相国之礼相待,反而对他心存成见。苏秦为自己的处境深觉委屈,他忍受着压力,想方设法摆脱他人的控制。

一次在拜见燕昭王的时候,苏秦说:“近日我听到一个故事,发人深省,愿意和大王您一起分享。”

燕昭王不知道苏秦什么意思,只好耐着性子说:“说来听听无妨。”说完就闭上眼睛,不再理会。

苏秦知道只要自己有讲话的机会,就有改变自己处境的机会,就专心致志地讲故事。

“从前,一个男子世代经商。为了让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好,他常年在外面做生意,只剩下原配夫人和一个小妾在家中独守空房。他的夫人耐不住寂寞,和一个游手好闲的男子私通,这一切都被小妾看在眼里,但是她什么也不说。一天,那名男子和原配夫人在房中商量她的丈夫回家后应该怎么办。女的说:‘我们真要在一起,他就必须得死。到时我准备一杯毒酒对付他,一切就好办了。’不巧,小妾正路过,隐隐约约地听到了他们的对话,记在心上,日日忧虑不止。”

“不久,丈夫回来,给妻子和小妾带回了许多金银首饰。两个女子忙碌着迎接丈夫,端上来一道道美味的菜肴。一切都准备好,原配夫人吩咐小妾为丈夫倒酒。小妾左右为难。不倒,害怕丈夫和原配夫人说自己不懂规矩和礼法;倒吧,又害怕毒死丈夫,说不定还要把自己牵扯进去;要是直接说明酒里有毒,又担心丈夫赶走原配夫人,自己于心不忍。她灵机一动,假装被脚下的东西绊了一下,打个趔趄,把手中的酒壶摔破了。可不知情的男主人却破口大骂,后来还打了小妾一顿。”

燕昭王听得津津有味。故事讲完后,他沉思片刻,似有所悟地问苏秦:“你不会仅仅是要我听个故事吧?你想说什么?

苏秦见大王已明白几分,便笑着说:“我是想说,有许多在大王您身边的人就像小妾,对大王忠心耿耿。而您却还不能像对待原配夫人那样信任他们,更何况想陷害小妾的原配还不止一个!身陷小妾处境的人最终要被大王遗弃啊!”

燕昭王看看苏秦,对他会心一笑,说:“你的意思我明白了!”

不几日他便赏赐苏秦,以相国之礼厚待他。苏秦因此才得以逃脱了“小妾”的命运。

陈霁岩心理战术治马贩

明代,为加强军备,朝廷命令各州县定期供奉马匹,以务军用。产马的州县,上缴马匹好办,但不产马的州县,就要去外地购买。这种情形下,产生了一大批马贩子。

每到上缴供奉马前,他们就到各州县去贩卖马匹。往往是,上司对供奉马的上缴期限定得很紧,马贩子们便借此时机抬价敲诈。

朝廷还规定供奉马不能太矮小,那些为了巴结上司的州县官们便千方百计求购高头大马,马贩子们抓住这一心理,拼命在马的个头上做文章,马每高出一寸,往往多要价10—20两银子。这些购马银两,最终都转嫁到老百姓头上。所以,不产马的州县官们对供奉马一事叫苦不迭,而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开州(今河南淄阳)不产马,知州陈霁岩是个爱民廉政的清官,对供奉马一事早已不满,但自己是小小州官,哪有回天之力?所以他到任之后,只好在压马价、减轻百姓负担上做文章。

上缴供奉马的限期快到了。不少马贩子已赶着马来到开州,单等像往年一样狠狠赚一笔。哪知陈霁岩今购马官不要急于购买,到时候他将亲自去挑马。

来开州的马贩子们,赶着梳洗得油光发亮的高头大马待们而沽,商量着怎样哄抬马价。哪知州衙购马官老不见影儿,离上缴马限期只有三天了,马贩子们慌了,通过内线打听为什么?回信说:“今年州官老爷要亲自去挑。”

马贩子们一下雀跃起来。过去,每当知州老爷亲自来挑马,必拣最大个的多买?去讨上司欢心。看来,今年要赚大钱了。第二天就是缴马限期了,陈霁岩这才带购马属吏们去了马市。临行前,他告诉属吏:“看我的眼色行事。”

来到市上,马贩子们都牵着最高的马来炫耀,准备讲价。陈霁岩一问价,又比去年高出不少。陈另岩回头刘属吏说:“我已禀报太仆寺卿,因故我们州的马晚到二天,明天临淄有马市,不行就去那里购买。”他故意声音很高,众马贩子们一听,一下子泄了气。

缴马日期原是死的,越近了马价越高,因为过了这天朝廷就要追查问罪。但一过了限期,各州县买完供奉马,马价马上就下跌一半还多。怎么办呢?众马贩子一嘀咕,只有降价在这里脱手,因为再去别的州也赶不上卖高价的日子了。

于是他们派人去找陈霁岩通融,愿降价出售。哪知陈霁岩又指着那些高大的马对属吏说:“我已上奏太仆寺卿,开州的马较矮小。像这些六尺以上的高马,价太高了就不买,否则它们会显得别的马看上去更矮了。”

马贩子一听,像一下掉到水井中——浑身发凉,原指望用高头大马来敲一笔的,哪知却蚀了一把米。不卖吧,赶回去还得喂它一年,更不合算。无奈,只得再次把价格压低。看看价钱合理了,陈霁岩才下令收马。当日收齐,也没误了缴马期限。

臧武仲巧言进谏季武子

臧武仲为人正直,能言善辩,在鲁国担任司寇,负责国家的经济和狱讼事务,鲁国国王季武子对他颇为器重。

邾国有一个名叫庶其的人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带着一批人马前来投奔鲁国。他顺便把漆和与闾丘两座城邑偷窃过来献给鲁国国王。季武子见庶其归顺了自己,还为自己扩大了疆土,因而礼遇庶其。他不但把曾襄公的姑母赏赐给庶其为妻,而且还重重奖赏和他同来的人。一时间,这件事情成了鲁国内外茶余饭后的谈资,人们都在议论纷纷。

臧武仲认为国王这样做影响很不好。窃国者也是偷,季武子非但不惩处这些盗贼,反而姑息养奸,把他们奉为座上宾,那人们岂不认为偷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不久,盗贼果然就在鲁国大行其道。夜半时分上房揭瓦,破门而入,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也抢钱掠财,十分猖狂,一时间民怨沸腾。臧武仲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采取什么行动。

季武子听说国家现在治安混乱,于是找到臧武仲,质问他:“现在盗贼无法无天,我都有所耳闻。难道你这个负责治安的还不知晓吗?你为什么不管不问!”

臧武仲漫不经心地回答说:“出现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没有办法禁止!”

季武子看到臧武仲心不在焉,十分生气,厉声说:“我养着大批的军队,派遣他们驻守在边境,不分昼夜地监探,就是为了抵制强盗和外寇。你反而说盗不能治!那些军队和边境有什么用!你有什么用!你连个盗贼都治不了,还谈什么才能?你还不如回家算了!”

季武子脸都气白了,一口气骂完,瞪着臧武仲,看他如何作答。臧仲武仍然不为所动,不紧不慢地说:“养兵是另一回事。我虽然没有才能,但我知道国家仅凭借山河之险是不会昌盛的,最主要的是以德治国!”

季武子冷笑着说:“原来你是说我没有德!你自己推说没有能力惩治盗贼、维护治安,还配谈什么‘以德治国’?你若没有好的解释,我今天就赐你死!”

臧武仲故意露出惊慌的神色,说:“请您息怒。可是如果一边在消灭盗贼,而一边却在引贼入境,您认为我能禁得住吗?”

季武子一听更加生气:“谁吃了豹子胆,敢引贼进来?你告诉我,我要严加惩处,把他分尸。”

臧武仲缓缓地摇头说:“那庶其就是贼的头目,他率领一群贼啊!您只看到了他们送来的礼物,却忽视了来源,反而还重赏他们。在百姓眼中,你养着一群盗贼。他们看到盗窃不仅可行而且还能得到富贵,自然就改头换面做盗贼了。您说,我是不是无可奈何啊?”

季武子立刻明白了臧武仲话里的意思,原来他用辩论的手段向自己进谏啊!他的怒火被平息了,他没有让臧武仲回家,而是把庶其施以车裂之刑。

晏殊为人诚实受人尊重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在十三四岁的时候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让他去面见皇上。

当晏殊到达京城时,正赶上科举会试。参加会试的都是各地选拔上来的精英的才子。晏殊是作为“神童”选来见皇帝的,本可以不参加考试。但晏殊觉得只有经过考试,才能检验自己有没有真才实学。

所以,他要求参加考试,并得到了皇帝的批准。参加考试的有一千多人。有的是连考多年、两鬓斑白的老学者;有的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书生;年龄最小的就是晏殊,他还不满十四岁。

开始,他心里不安,可他马上又想到,自己年纪还小,如果考试成绩不好,说明自己的学问还不够,那就需要自己继续苦读,有什么可怕的呢?当考题发下来之后,晏殊认真一看,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考试题目自己曾经作过,当时写的这篇文章还受到好几位名师的称赞。

这时,晏殊的心里很纠结。按道理讲,那篇文章的确是自己独立写成的,现在把它照抄下来,也能反映自己的水平,不应该算是作弊,再说主考官和考生谁都不知道。然而,他又想,那篇文章是自己在家里写成的,写作的条件比考场上要优越得多。假如在考场上写,就不一定能够写得那么好。晏殊又想起老师曾讲过的话:做学问必须老实,如果对自己放松,那只能害了自己。

想及此,他决定把实话讲出来,要求主考官给自己另出一个题目。但考场上的规矩太严了,晏殊几次想说话,都被监考人制止了。不得已,晏殊只好以那篇文章为基础,又做了些修改加工。写好之后,交了卷。

几日之后,十几位成绩最好的考生被召到皇宫大殿上,将接受皇上的复试。晏殊也是其中之一。在对晏殊复试时,皇上高兴地对他说:“你的文章,我亲自看过了,没想到你小小年纪,竟有这样好的学问。”

不料晏殊却跪下来,连忙自称有罪。接着,他把考试的经过讲了一遍,并且要求皇上另出一个题目,当堂重考。

人们被惊呆了,心想:这个少年真是傻到极点了,别人想找这样的好事都找不到;他自己却要求另换题目,再考一次!

皇上听完突然大笑起来,说道:“真看不出,你这孩子不仅学问好,还这样诚实。好吧,我就成全你吧。”当下,皇上与大臣们一商议,就出了一个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

晏殊控制着内心的紧张,集中全部精力,很快把文章写好交了上去。大家一看,交口称赞。皇上十分高兴,对晏殊赞不绝口,并当场授予他一个相当于进士的学位,还吩咐人给晏殊安排一个官职,先让他锻炼一下,希望他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晏殊做官之后,开始只在翰林院里担任一个小小的秘书职务,官位低,薪俸少,日子过得挺清苦。当时,天下太平,京城里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朝廷官员几乎都是三日一宴,五日一游,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晏殊也喜欢饮酒赋,愿意同天下的文人们交往,可是他没有钱,无法参加这些活动。于是,他每日办完公事,就回到住地读书,或者和他在京城求学的兄弟们一起讨论古书中的问题。过了些日子,朝廷要选拔协助太子处理公务的官员。条件是:学问高、品德好。负责选拔的大臣们非常慎重,反复筛选、考察,一直也定不下来。因为选不好,就要受到皇上的责备。

一天,忽然传来皇上的一道御旨,要选拔官们把晏殊算上一个候选人。不少大臣都不知道晏殊是谁。一打听,才知道是翰林院的一个小秘书。大家都挺奇怪,皇上怎么就看上了他?

原来,皇上听说晏殊闭门读书,从不吃喝玩乐,又想起晏殊在考场上的表现,认为他是一位既有才气,又忠厚勤勉的人。选这样的人到太子身边,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所以,就亲自点了晏殊的名。

晏殊上任前,照例到皇上那里去谢恩。皇上勉励他一番之后,又夸他闭门读书,不参加游乐,是个好青年。

晏殊听完皇上的夸奖后却低下了头,向皇上说:“臣并非不想和文人们宴饮游乐,只是因为自己家贫无钱而不能去,如果臣有钱,肯定也会去的。我有愧皇上的夸奖。”皇上听后深为感动,一定要重用这样诚实的人!

之后,晏殊的官越做越大,名望也越来越高,但是他一直保持着诚实、勤勉的作风,一直都没有改变。

祖逖塑造自我修身立命

祖逖,字士稚,范阳道人,他的父亲祖武曾经做过上谷太守。祖逖有几个兄长,父亲去世时他还年幼,生活就由兄长们来料理。祖逖生性活泼、开朗,从小就爱动不爱静。十八九岁时,他才开始励志读书,到二十三四岁时,已经博通今古。他还是一个谦虚好学的人,经常到京城洛阳向有学问的人请教。见过他的人,无不对他赞不绝口,大家都认为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24岁时,祖逖当上了司州(今洛阳东北一带)主簿。主簿虽然只是主管文书簿籍的小官,但祖逖工作认真负责,还认识了一个叫刘琨的同行。刘琨是汉朝宗室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同祖逖一样,刘琨也是一个有志气的青年。俩人情投意合,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他们无话不谈,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的时局,谈论自己的抱负,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建功立业,报效祖国。两个人经常谈着谈着就忘记了时间,直到夜深了才睡觉。

一天夜里,祖逖被一声鸡鸣给惊醒了。他向窗户外面一看,天色还有一些暗,一轮残月还挂在天边。祖逖心想该起床练功了,于是叫醒了刘琨。刘琨睡得迷迷糊糊的,就问祖逖怎么了。祖逖对他说:“你听,鸡在叫了。它这是在催我们起床呢。我们赶快起来练功吧。”刘琨听了以后,赶紧起床了。他们拿下挂在墙壁上的剑,来到屋外,在熹微的晨光下舞起剑来。从此以后,俩人每天都苦练武艺,还经常探讨兵法。由于他们不懈的努力,俩人后来都成了有名的将军。

晋朝时,匈奴贵族横行北方,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北方人民的生活十分不安定,有很多北方人到南方去避难。祖逖的家乡也受到了匈奴人的侵扰,于是,他带了几百名乡亲来到淮河流域一带。在逃难的过程中,祖逖主动把自己的车马让给老弱病残的人,与众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粮食和衣服。祖逖一路上的表现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尊重,人们一致决定由他来做大家的首领。经过长途跋涉,他们来到了泗口(今江苏淮安市北)。这时的祖逖已经拥有一批壮士,他们都来自北方,希望祖逖能够率领他们赶走匈奴人,尽快收复中原。

当时,司马睿还是琅琊王,还没有继位当皇帝。祖逖渡江到建康去见司马睿。并对他说:“现在朝廷局势大乱,主要是因为皇室内部纷争不断,大家互相残杀,给胡人留下了可乘之机,才使得他们攻进了中原。匈奴人无比残忍,他们残酷的杀害中原的百姓,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大家都想将匈奴人赶出中原。只要大王一声令下,派我们去收复失地,北方各地的人民一定会团结起来,同心协力对付敌人。”

司马睿此时并不打算收复中原失地,但是听祖逖分析得十分有理,也不好推辞,他思量再三,最后勉强答应了祖逖的请求,任命祖逖为豫州(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刺史,同时还给了他3000匹布和可供1000个人吃的粮食,但是并没有派给祖逖人马和武器。

虽然只有粮食和布匹,但是祖逖并没有放弃,他将自己带来的几百名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横渡长江。当船行驶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起船桨,一边拍打着船舷,一边发誓说:“我祖逖发誓一定要将那些占领中原的匈奴人赶走,否则我以后再也不会横渡这条大江。”祖逖的这番话说得慷慨激昂,随行的壮士都被他这种豪迈的气概所感动,个个心中充满了杀敌的勇气和决心。

他们很快来到了淮阴,并在这里暂时住了下来。祖逖和众壮士想尽各种办法制造兵器,并且在这里招兵买马,最后他们聚集了2000多人马,一路向北进发。当地的人们听到祖逖的军队攻来的消息。纷纷给予支持。很快,他们就收复了许多失地。

中原大乱之时,长江以北的很多豪强地主趁机占据堡坞,互相争夺。祖逖说服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使他们停止内争和他一起北伐。而对于那些不听号令甚至是依附敌人的豪强地主,则坚决予以打击。

祖逖的好朋友刘琨在北方听说祖逖的事迹之后,高兴地说:“我每天晚上都枕着自己的兵器睡觉,就是一心要消灭敌人。没想到,祖逖比我快了一步。”

公元319年,陈留地方的豪强地主陈川向后赵国主石勒投降。祖逖听说后,决定发兵进攻陈川。石勒派后赵国的5万军队来援救陈川,也被祖逖打得大败。随后,后赵的将领桃豹和祖逖的部下韩潜争夺蓬陂(在河南开封市附近)城,双方的战斗了持续了40天,仍然分不出胜负。由于战争时间过长,双方的军粮基本上都快耗尽了。

祖逖心中十分清楚,再这么相持下去,对自己很不利。于是,他想到了一个计策。他让士兵们将泥土装满布袋,封好袋口,让1000多名士兵,将布袋运送到军营里,装成好像在运粮的样子。最后,他又派几个士兵扛着几袋米,走到半路的时候,装作很累的样子,停下来休息。

桃豹在赵营内得到消息后。十分眼红,想将晋军的粮食抢过来。现在,看到晋兵在半路上休息,他心中大喜,马上派了大批兵士去抢米。晋兵看到赵军果然上当了,丢下米袋就逃。赵营里的粮食早已经吃完了,现在虽然抢到了一点米,但也只能勉强维持几天。士兵们看到晋营里运来那么多军粮,军心难免就有些动摇了。桃豹看到这种情况,立刻派人向石勒求救。石勒收到桃豹的消息,马上装运了粮食,派人用1000头驴子给桃豹送去。祖逖早就得到石勒运粮的消息,于是,提前在路上设下埋伏,把后赵的粮食全部抢回了晋营。桃豹无计可施,只得连夜逃跑了。

通过祖逖不懈的努力,率领晋兵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领土。晋元帝登基成为皇帝以后,鉴于祖逖的功劳,将他封为镇西将军。

战时环境十分艰苦。但是祖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将领就与众不同。相反他的生活十分节俭,常用自己平时省下的钱去帮助部下。他经常身先士卒,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并不断地鼓励他们。他还奖励耕作,招纳新归附的人。

祖逖对待身边的人,不管关系疏近、地位高低,态度都很热情。一次,祖逖举行宴会招待当地父老。人们十分高兴,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场面十分热闹。一些老人流着眼泪说:“以前,我们每天都担惊受怕的,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杀死。现在,我们的年纪都大了,能看到自己的亲人都健健康康地,死也瞑目了。”

祖逖的种种做法,使他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护。

高度的责任心

当经济不景气或公司经营出现了困难,大量裁员是许多企业首选的做法,但这种被称为“减量经营”的方法并不是每个企业克服困境的唯一出路。松下先生就十分反对采用这种方法。

1926年,日本许多工厂在世界第一次经济大危机中破产了,经济空前混乱,松下公司销售额大幅度下滑,管理人员向松下幸之助提出要求裁掉一半的工人以渡过难关。但松下幸之助坚决反对,他提出,一个工人也不许不裁,生产实行半日制,工资按全天支付。松下幸之助说:“产量可以减半,但员工一个也不许解雇。工厂工作时间减为半天,但员工的薪金全额给付,不得减薪。不过,所有员工得全力销售库存。用这个方法,先渡过难关,静候时局变化。照这种方法行事,我们也可因而获得一些资金,免于破产。至于半天工资的损失,是个小问题。如何使员工们有‘以工厂为家’的观念,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任员工都必须照旧雇用,员工一个也不得解雇。”

松下幸之助的这个想法和作风,使全体员工们十分感激,认为老板虽在工作上严厉,关键时刻,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却完全地显现出来了。“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松下电器公司摆脱了困境。松下幸之助富有人情味的做法,更多体现了他对员工的关爱,对员工的一份信任,还有对员工的一份忠诚。正因为他关爱员工、信任员工,忠诚于员工,也赢得员工对他的忠诚。

日本本田公司有一个叫林子文的汽车销售员。这个31岁没有任何汽车产业背景的人进入本田公司,却创造了惊人的成就。

首先第一点,林子文一点也不懂得汽车行业,为了攻破这个难题,林子文从头开始学习,在业余时间里,她购买了大量的如砖头般厚重的专业书籍,夜以继日地恶补理论知识。以前没有接触过销售,更谈不上有任何销售经验了,当其他同事向顾客解释汽车方面的问题时,她甚至比顾客听得还要投入,之后,她会在心里默默地将同事的话一遍又一遍地复述。为了做好这份工作,林子文做出了比其他人多出好几倍的努力,有很多个夜晚,丈夫在卧室里看着表等她,一直等到实在熬不住了就独自一人睡去,而林文子则依然津津有味地在书房里啃读着书本。

这种对工作的十分热情的她终于得到了回报,她迅速跃升为店里业绩最好的业务员,让很多做汽车销售的同事大加称赞。林子文的勤奋是出了名的,她的敬业精神也是令人佩服的。

有一次,林文子的一个小侄女好奇地问她:“姑姑,那个老头儿说是来买汽车,却对你唠唠叨叨了一个上午。我听得都要睡着了,你怎么一点也不烦啊?”她回答说:“对于顾客来说,买车是人生的一件大事,销售员因售车在茫茫人海与顾客相遇,听到他们为了买车而努力工作的奋斗精神并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故事,作为销售员的我,真为他们的成功感到高兴。姑姑生来就是为他们做汽车销售的,为什么要烦他们呢?”

林子文在日记中曾经这些写到“在工作中,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带着强烈的爱去敬业,就是对工作能力的最有益补充,由于经验的不足,许多工作就更应该扎扎实实做好!如果不认真、不细腻地对待一个细节,一方面是自己放弃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犯错的机会。敬业可以让一个人易于发现工作或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能积极地去学习、去请教,自然而然就可以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而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又可以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处理问题的经验。工作的过程是最好的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如果没有像爱家人一样爱工作的良好心态,就没有扎实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这实际上就是自己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在浪费最好的学习机会。”

高度的责任心,就是林子文最大的资本。《华尔街时报》曾这样评价林文子:“林文子一心一意奋斗在销售行业,她的敬业精神和工作业绩在男本位的日本商界显得尤为可贵。”正是缘于她的这种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她才能始终保持着每年100辆的最佳销售业绩,并借此开始了她青云直上的晋升。

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是值得信任的

小齐和小史差不多同时间进入一个快递公司工作。平日工作中,他们俩是搭档,工作一直都很认真,也很卖力,深得上司的喜欢。然而不长时间后,小齐留下,小史却被辞退。这仅仅源于一件小事。

这天,小齐和小史接了一笔大单,需要把一件贵重的邮件送上飞机。临走时,上司反复叮嘱他们要小心,因为里面装有一个价值不菲的“翡翠香炉”。两人都小心翼翼,害怕出一点差错。谁知道,快到飞机场的时候,货车突然熄火了。

他们两个人马上跳下车检查问题,这时离飞机起飞的时间也快到了。小史是一个急性子的人,看看表,又看看车,埋怨起来:“怎么搞的,你为什么出门前不把车检查好,现在迟了,飞机快起航了。如果不按规定时间送到,我们要被扣奖金的。”

小齐温和地笑笑:“不好意思,是我大意了。这样吧,我的力气大,我来背吧,距离目的地也不远了。”小齐就背起了邮件,一路小跑,终于按照规定的时间赶到了目的地,而且也看到了等待的客户。

这时候,小史心里打起了小算盘,他对小齐说:“你先歇歇,我来背吧,你去招呼货主。”其实他是希望客户看到是他这么辛苦把邮件背过来的,再把这件事告诉老板,说不定自己就有了升迁的机会了。但他只顾想,当小齐把邮件递给他的时候,他却没接住,邮包掉在了地上,“哗啦”一声,“翡翠香炉”碎了。

“啊?……你……你怎么搞的,我没接你就放手。”小史大喊。

“对不起,你明明伸出手了,是你没接住。”小齐只好这样说。

弄坏了贵重邮件,不但会丢了工作,可能还要偿还沉重的债务。回到公司,面对怒不可遏的老板,小史先跑到老板办公室给老板说:“老板,这真不是我的错,是小齐弄坏的。”老板平静下来,并没有责备小史。

然后,老板找了小齐。让小齐把事件的经过详细说了一遍。说完之后,小齐又说:“这件事情是我们的失职,我愿意承担责任,一定会弥补上我们造成的损失的。”

之后,老板把两个人同时叫道了办公室:“公司一直对你们两个人很器重,想从你们当中选择一个人担任客户部经理,没想到却出了这样一件事情,不过也好,这会让我更清楚哪一个人是合适的人选。我们决定请小齐担任公司的客户部经理,因为,一个能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是值得信任的。小齐,你不用偿还客户的损失。小史,你自己想办法偿还客户的损失,对了,你明天不用来上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