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翻译与解读
为学日益01,为道日损02,损之又损,以至无为03,无为而无不为04。取天下常以无事05,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06。
今 译
做学问,日以积累增加;从事于道者,日以减损,减损再减损,直至减损到无为而无不为。治理天下,当常以无心而为,及其有心妄为,就不能治理天下。
评 议
此章是讲“为学”与“为道”则完全不同,“为学”则日益;“为道”则日损,直至“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曰:“以无事取天下……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这正是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理由。至于“无为而治”,能否达到他所谓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的目的,我认为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情况下,才能达到。老子所以这样说,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一种抗议。春秋时代,贵族统治者残酷地压迫剥削劳动人民,民不聊生,甚至铤而走险。老子所谓“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即说明这个问题。
但是,必须指出,老子认为“为道日损”,直至无为,便能“无为而无不为”,我认为,从理论上说也是有问题的。即使他所谓的“无为”,是说不要妄为,应顺应自然而为,就能达到民“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的境界吗?诚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有其不要妄为的积极方面,但也有其否定积极主动而发挥主动性的消极思想。如果要想取得卓越的成就,不破旧立新、不积极奋斗,是不可能强国富民的。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显然缺乏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在当今生存竞争的世界,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主张,自然是行不通的。
也应当看到,“无为而治”的思想,只是老子治国思想的一个方面,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还有许多积极的治国思想,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馀,就否定老子有积极治国的思想。老子虽然经常宣扬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实际上他的许多言论,恰恰表现了他主张积极奋进的“有为”思想,诸如“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治人事天莫若啬”,“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图难于其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等等,即是。所以,研究老子,应当看到老子有其“无为”与“有为”而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
注释
01 为学:做学问。河上公曰:“学谓政教礼乐之学也。” 日益:日益增加。林希逸曰:“为学则日日求自益。”
02 为道:河上公曰:“道谓自然之道也。”林希逸曰:“为道则日日求自损。”吴澄曰:“为学者患寡而务博,故日日有所增益。为道者自有而反无,故日日有所减损。”
03 无为:河上公曰:“当恬淡如婴儿,无所造为也。”按楚简无“无为”二字。
04 无为而无不为:河上公曰:“情欲断绝,德合于道,则无所不施,无所不为也。”吴澄曰:“彼有为者为一事不过一事,为十事不过十事而已,其未为之事何啻千万,不可胜穷,岂能事事为之哉?惟无为者一事不为,故能事事无不为也。”按楚简本作“无为而无不为”,帛书甲乙本缺。严遵作“至于为而无不为”(《老子指归》)。
05 取:治也 (河上公说)。奚侗曰:“《广雅 · 释诂三》:‘取,为也。’‘为’,亦治也。‘无事’,犹云‘无为’也。” 无事:有二解,其一,“无心”(林希逸说);其二,“无所事,即无为也”(吴澄说)。奚侗亦然。句谓:治理天下,不能妄为。按:常,永远也。
06 有事:有二解:其一,“有心”(林希逸说);其二,有作为 (吴澄说)。 河上公曰:“及其好有事,则政教烦,民不安,故不足以治天下也。” 苏辙曰:“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故造事而求之,心见于外,而物恶之,故终不可得。圣人无为,故无事,其心见于外,而物安之,虽不取天下,而天下归之矣。”
林希逸曰:“取天下者必以无心,有心者反失之……无事有事,即无心有心也。”两句:谓只要妄为,就不能治天下。按《庄子 · 天道》篇曰:“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馀;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故古之王天下者,知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即可作为《老子》此两句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