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与《海国图志》

魏源与《海国图志》

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一位先驱者。他积极收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编撰《海国图志》。探讨清王朝衰弱和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提出强国御侮的办法,是一位成绩卓著的爱国思想家。

魏源,字默深,1794年出生于湖南邵阳的一个官宦之家。1822年中举,在诸子百家、史地方面很有自己的见解。1826年,他受江苏布政使之聘,协助编辑《皇朝经世文编》,并参与筹议江西省的漕粮、水利等问题,后来又以内阁中书舍人候补,有机会广泛阅读各种典籍文献,林则徐与他交往甚深,非常器重他,推荐他为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僚。

1841年8月的一天黄昏,魏源在镇江码头又与好友林则徐重逢了。原来林则徐因鸦片战争遭贬革职,在被发配到新疆的途中,暂时在镇江停留,要与老友一叙。

在魏源的住处,两位好友畅谈国事,互相勉励,抒发对民族忧患的悲愤之情。

林则徐说:“这次我在广东抗英,深感洋人得势的重要条件是船坚炮利。要反侵略、必须了解敌情,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接着,林则徐打开一个布包,捧出一大捆书报,交给魏源,语重心长地嘱咐道:“这是我在广东时派人从海外书报上译辑的全部材料,如今我将远去,不知何日才能返回,这些东西就交给你吧!望你能编写一种介绍海外各国情况的书,以使国人广开眼界,悟其御侮之道。”

在这材料中有《华事夷言》、《四洲志》、《各国律例》等,对于了解西方各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史地,都很有参考价值。魏源珍重林则徐的重托,并在林则徐的启发下认真地思索起来。

在林则徐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他还广泛地收集更多更新的资料。1840年7月,定海第一次被英军占领,侵略军为了进攻内地,派出人员刺探军情,绘制地图。

一天,一名英国官员安突德正偷偷地在定海附近测绘地图,被当地老百姓抓获,扭送到宁波知府衙门。一个在知府衙门的友人,把这消息告诉了魏源。

魏源立刻赶到宁波,亲自审讯安突德。安突德详细地交代了英国的对华意图和兵力部署、武器性能,还对英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情况作了交代。审讯的结果,使魏源得到了大量资料。他以此为基础,旁征博引其它见闻,编写成《英吉利小记》,并把它作为《海国图志》的一部分。

魏源从收集的资料中,看到了西方的先进技术,结合鸦片战争失败的现实,认识到,西方的枪炮比中国高明,这在中英战事中已被证实。而朝廷的达官贵人饱食终日,夜郎自大,嘲讽西方技术是“奇技淫巧”、“形器之末”,这是多么可笑!

在他看来,不学习先进的东西,就永远落后、挨打。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技术,中国才能走向富强。为了让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魏源勤奋地伏案写作。

1843年初的一天,魏源写完了最后一页。共50卷的《海国图志》凝结着魏源的心血,作为当时东方各国人民了解和抵抗西方的第一流的宝贵典籍,就这样诞生了。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完整地提出了“以夷攻夷”和“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两大反侵略的鲜明纲领。

“以夷制夷”就是利用西方各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制约;“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我所用,反抗西方各国的侵略。

他还针对封建统治集团的腐败无能,提出改革内政的主张。为抵抗侵略、拯救祖国的中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1844年,美国、法国效法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其他各国也纷纷接踵而至,获得了英、美、法同等的权利。

目睹西方各国加速瓜分中国,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日益强烈,深感《海国图志》50卷本的不足。于是,他广泛收集材料,进行了增补。

增补的内容大多是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介绍,如火轮船、地雷、水雷、望远镜等器械的制造和使用方法,并附有更多的插图,以便了解、制造和使用。

1852年,魏源将《海国图志》增补成100卷。百卷本《海国图志》大量地介绍了美国、瑞士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体,并给予高度赞扬,他已认识到,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比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制进步。

《海国图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最早的进步思想家,找到了救国的新方向。《海国图志》不胫而走,受到进步人士的好评,对我国近代的反侵略反封建运动产生了很大作用。

《海国图志》传入日本,也被介绍到西方。日本思想家纷纷争读,并把它奉为“海防宝鉴”,在日本的明治维新的改革运动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