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无逸》全文与赏析

《尚书》

此篇选自《尚书·周书·无逸》,为记载周公言论之作。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原文】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殷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

【译文】

周公说:“啊!君子居其位,不要贪图安逸。先知道农业的艰辛,就知道庶民的苦衷。看那些小人,父母辛勤耕种收获,儿子却不知种庄稼的艰辛,贪图享乐,狂妄粗暴,以至于欺诈诓骗。很是瞧不起父母,说什么:‘你们从前的人没有见识。’”

周公说:“啊!我听说:以前殷中宗时,庄严慎重对待上天赋予的王位,用诚信之道治理民众,小心谨慎,不敢贪图安逸荒废政事。所以中宗在位七十五年。殷高宗时,有好多年在外过着平民的劳苦生活,于是有机会接触庶民生活。开始即位,怀着满腹诚信,态度沉默,三年不大说话。可当他一说话,群臣一致赞成。不敢贪图安乐,荒废政事,安定殷邦,大小官员没有怨言。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九年。殷祖甲时,认为废其兄自己做君主不义,逃于民间,长期过着平民的生活。当他即位后,非常清楚民众之苦,对他们施加恩惠,从不歧视孤寡之人。所以祖甲在位三十三年。此后所立之王,都是生来就舒适安逸。舒适安逸,不问民众疾苦,沉迷于享乐。自此后,没有人能在位长久的。有的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年,有的三四年。”

周公说:“啊!只有我周太王、王季,恭敬慎重。文王有条不紊地成就了安定人民和开垦土地的事业。善仁谦恭,安抚庶民,施德孤寡。从早晨到中午,以至于太阳偏西,没有工夫吃饭,全用于和谐万民。文王不敢逗留于游猎,恭恭敬敬操劳政事。文王中年即诸侯之位,在位五十年。”

周公说:“啊!今后继承王位,就不能放纵自己,不能过分地贪图欢乐,贪图安逸,贪图游玩,贪图游猎。要为万民的事尽心尽力。比方说:‘今日痛快玩一次吧。’那不是在教民,那也不是在顺天。这样的人是有过失的。不要像纣王那样废于迷乱,喝酒没有节制啊!”

周公说:“啊!我听说:‘古人互相告诫,互相爱护,互相教育,民众没有欺瞒诓骗的。’这些告诫的话不听,他的臣就顺着他的意思行事了。那么就变乱了先王的政事与法度,因小失大。人民就要心里怨恨,口里咒骂。”

周公说:“啊!自殷王中宗,以及高宗,以及祖甲,以及我周文王,此四人明智。有人告诉说:‘小人恨你、骂你。’要说自己有错误,深自省察,不许含怒,不许乱罚无罪,滥杀无辜。不然,相同的怨怼集中到你一个人身上,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周公说:“啊!成王,要以此为鉴啊!”

【赏析】

这篇《无逸》并不是周公无根无由之作,而是有其特定的背景的。周武王克殷建国后,西周政局不稳,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辅政,稳定了大局。《无逸》作于周公还政于成王之后,它不单单是因为要告诫成王要以殷商为戒,效法文王勤俭节约、奋勉为政,要谨言慎行、表率天下,还因为当时的周朝还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难。周克殷后,殷商反对周王朝统治的不满和反抗依然长期存在,小邦国统治大邦国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困难也一直存在,周公一方面对殷商遗民多措并举,考虑着怎样在意识形态方面确立起统治身份的正统性,收服民心,一方面对于刚刚20岁出头,长于深宫、养尊处优,初掌王权而未经历过艰难的守成之君——成王,甚感担忧,故《无逸》可视为是周公对成王(周公的侄子)的一篇训辞。

《无逸》表现出长辈对晚辈谆谆劝导的良苦用心,反映出非常深厚浓重的民本思想和难能可贵的忧患意识,不仅在当时具有非常大的现实价值,对今天也还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借鉴意义和历史意义。全文条理清晰,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察古鉴今、正反对比,以谆谆之情感人,以不可否认之真理服人,以熠熠闪光之思想醒人。

具体看来,周公想要说明:要想维持政治的长久就要勤政保民,要谨慎言行,虚心纳谏,要抑奢抑逸,要懂得稼穑之艰难,之后方能理解百姓的疾苦,方不会沉迷于享乐,殷王中宗、高宗、祖甲、周文王,这四个人都是这方面最成功的典型例子。周公善于总结历史,从中得出宝贵的经验教训,所列举之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体现出很强的归纳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

周公的民本思想在此训辞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他举了很多殷商贤人的例子,在感情上容易取得殷商遗民的认同性,也抓住了殷人怀念和崇尚殷先哲先贤的心理,既积极宣传了自己的政治思想,也增强了与殷人在感情上的认同。再加上长期战乱之后,人民生活困苦,同时,殷商骄奢淫逸之风对周王朝的渗透腐蚀非常严重,这个时候要消除腐败享乐现象,抵制这种风潮的扩散,正好说明了周公善于体恤民情,稳定民心。这不仅对成王会起到很好的劝谏作用,对整个周王朝上上下下都是一种非常必要且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可收服民心。周公的民本思想不仅停留于口头阶段,在实践中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每次洗头发的时候,一碰到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每次吃饭的时候,听到说有人求见,我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食物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我这样做,还怕天下的人不肯到我这儿来呢。”这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公作为卓越的政治家,察时鉴史,深谋远虑,在此篇训辞中体现出居安思危、不忘历史的忧患意识,这种思想本来就是华夏民族生民之初就具有的思想。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氏族首领几乎都是以夙兴夜寐的形象出现,《无逸》中所举的太王、文王等都如此,他们勤政爱民,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周公自己也是深知稼穑之艰难的。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思想渗透于民族的血液之中,世世代代教育着我们的民族。

周公的训辞并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基于一种对于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听来令人动容,易被人接受。在演讲技巧上,它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最突出的是正反例子的对举,起到较好的明辨是非的作用,从稼穑之艰难说到殷商贤人,再说到周文王,最后才落到成王身上,条理清晰,说理透彻,结构严谨,例子充实,结尾水到渠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说成王听了周公的训辞后,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日日警惧,夜夜小心,发誓一定要朝夕勤俭,继承和发扬文王的优良传统,成王果不负周公之望,成就了“成康之治”。周公所提出来的这些道理和思想是事关国家兴衰和民族荣辱的大主题,直到今天依然不过时,依然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推而广之,周公对他侄子的这番告诫,不仅为王者需要,为官者需要,我们的后代子孙都需要,当今我们身边的许多青少年正是因为缺乏挫折教育和吃苦教育,不知稼穑之艰难而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父母、师长都缺乏感恩之心,对弱者也缺乏怜悯之心,若这些人长大后为官就可能因不知民间疾苦而易贪污腐化。因此,无论成年人还是未成年人,这篇演讲都值得认真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