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什么叫光彩,什么叫不光彩?——1983年在会见全国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先进代表时的重要讲话》全文与赏析

胡耀邦

【原文】

本报讯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8月30日上午在会见全国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安置城镇青年就业先进表彰大会代表时,作了题为《怎样划分光彩和不光彩》的重要讲话。

胡耀邦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事业是充分支持的,对从事集体和个体劳动,为国家富强,为方便人民生活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表示敬意。

他说,现在社会上还有一些陈腐观念,妨碍着我们前进。在社会舆论中,有些是非标准还不很明确。例如,谁光彩,谁不光彩,怎样区分光彩和不光彩,就不很清楚。到处碰到这样的情况,到全民所有制光彩,到集体所有制不大光彩,搞个体的就很不光彩,找对象都困难。还说什么,当干部光彩,没当干部就不光彩;上了大学光彩,没上大学就不光彩,等等。光彩与不光彩,究竟用什么标准来划分?这个问题如果弄不清楚,并且不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有些是非好坏就分不清楚,就会阻碍我们更好地前进。

胡耀邦说,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工作好不好?当然好,但是不是所有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都那么光彩呢?那些出勤不出工,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不服从分配,闹工资,闹待遇,甚至贪污盗窃,侵占国家财产的人,他们长了三只手,难道反而是光彩的吗?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只看招牌,不看内容,不看本质。上大学好不好?当然是好的。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大部分大学生是很好的。但是有些大学生,国家花了上万块钱培养他,毕业了,却哪里都不肯去,只去“天南海北”(指天津、南京、上海、北京),这难道是光彩的吗?只要大学毕业就高人一等吗?不能那么看。入了党好不好?当然是好的。但如果入党以后表现不好,不合格,那有什么光彩呢?从事集体和个体劳动同样是光荣的,因为你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我看了一个材料,1982年集体工业产值达到1193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1.4%。在集体工业产值中,轻工业产值占68.4%。今年上半年,集体经济从业人员已经达到2681万人。如果没有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为人民的吃穿用等等方面服务,我们的市场和人民生活会搞成什么样子呢?

胡耀邦说,个体劳动者已经有186万人,按行业分,商业占54%,饮食服务业占9.3%,修理业占7.2%。修理业比重很小,因为人们不愿意干。我国把剥削制度废除了,一切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劳动都是光荣豪迈的事业。有些人实际上不承认甚至反对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胡耀邦说,究竟谁光彩呢?必须有个明确的标准。凡是辛勤劳动,为国家为人民做了贡献的劳动者,都是光彩的。那些在困难、危险的环境下,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同志们最光彩。那些同犯罪分子拼搏,克服技术困难、材料困难,自力更生打开局面,做出成绩的同志们最光彩。什么是不光彩的,什么是最不光彩的?好逸恶劳不光彩,违反劳动纪律不光彩,违法乱纪最不光彩。我们必须把陈腐的观念清除掉,代之以正确的观念。

胡耀邦说,请同志们回去传个话,说中央的同志讲了,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广大劳动者不向国家伸手,为国家的富强,为人民生活方便,做出了贡献。党中央对他们表示敬意,表示慰问。

胡耀邦说,你们第一次当上先进代表,你们的名字已经记在光荣册里,留在这项事业的历史上,这是好事。可是如果搞得不好也会变成坏事。如果有人背上包袱,不再努力了,把光荣丢掉了,好事就会变成坏事。希望你们保持光荣,发扬光荣,为国家富强,为方便人民生活,继续走在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前列。

胡耀邦最后勉励大家,回到工作岗位以后,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争取更大的光荣。

(选自《人民日报》1983年8月31日)

【赏析】

这是《人民日报》报道的中共中央原总书记胡耀邦于1983年8月30日上午在会见全国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先进代表时所作的重要讲话的报道。这篇讲话报道,可视作一篇演讲。它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其发表的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中国,百废待兴,几亿人民的生计,800万回城知青和城镇失业大军的就业问题,像沉重的大山压在中国决策层的心头。农民拥有承包土地权,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经营空间。个体工商业也在暗流涌动。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解禁农村工商业,家庭副业和农村集贸市场得到认可。197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第一个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报告,“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以解决800万上山下乡的知青大军的就业问题。

鼓励个体户创业,解禁乡村家庭工业,恢复城乡小商品市场。随着个体企业业务的扩大,“雇工”这个在以往被视为带有剥削色彩的词汇出现了,理论界对关于雇工是否是剥削,个体经济是否是剥削经济等问题展开了广泛的大讨论,人们固有的意识形态受到了挑战。1979年,广东高要县农民陈志雄承包了鱼塘并雇请工人的做法遭到了空前的指责,“剥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乱飞。1981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一场承包鱼塘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雇工算不算剥削?”并开辟了专栏展开讨论。讨论历时3个月,按照“七上八下”的规定,中央当时就出台文件,规定雇工不能超过8个。之后出现了第一个上书中央争“红色”的个体户高德良和惊动中央高层的“傻子”年广久。在这一关键时刻,胡耀邦在一定程度上为私营经济合法、雇工获得“准生证”扫平了道路。胡耀邦对于支持和鼓励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等非国有制经济成分表现出了巨大的热忱。他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商品经济社会里,放手让城镇人民群众兴办各种大大小小的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不仅会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而且大大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搞活经济,较快较好地发展各项建设事业;至于对扩大就业门路、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作用,则更为近几年来的实践所证明。因此,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应当是一项长期坚持的方针,而不是一项权宜之计。

在这篇热情洋溢的讲话中,胡耀邦对个体经济给予了肯定和鼓励,从此,个体经济劳动有了一个“光彩事业”的美名。胡耀邦的讲话通过广播传到了全国,在个体户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大连第一个从事照相的个体户姜维多回忆说,听到耀邦的讲话,他“一下子蒙了”。那个感觉他一辈子都不能忘:“昨天还说我们扰乱市容,今天总书记说我们是光彩的,一下子做人的尊严有了。第二天,我们一帮从事个体经营的哥们儿都拿着报纸,买卖也不做了,整整一个早上一边念一边哭。”几年之后,中央1987年5号文件中,去掉对雇工数量的限制,私营企业的雇工人数被彻底放开。1988年4月,“私营经济”的提法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宪法中;1988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私营经济的地位终于得到了正式承认。

以上是该演讲发表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从演讲艺术的角度来分析,该演讲仍然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首先,内容上大胆开创,思想上具有较高深度,所讨论和涉及的“光彩与不光彩”的问题在当时非常敏感,也是矛盾和焦点的所在,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演讲者提出的明确的观点具有很大的魄力,令人震惊,也令人振奋,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对解放思想、发展经济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该演讲用了很多问句,在段首提出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之后以非常简洁利落、明白晓畅的语言,以干净短促的句子,将现实中人们对此问题的许多观点并列摆了出来,接着,对这些错误的观点进行一一驳斥和纠正。今天,胡耀邦在此讲话中提出的许多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思考。

胡耀邦的此番讲话充满热情,态度非常真诚,其论证严密,层次清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除了举例说明,摆事实、讲道理以外,还列举了实际的数字进行论证。此外,还用了反问句式来强化观点,如“如果没有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为人民的吃穿用等等方面服务,我们的市场和人民生活会搞成什么样子呢?”这样的反问句发人深省,强调作用非常明显。

此演讲观点令人信服,思维开阔,热情洋溢,有理、有据、有情,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