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秦楚之际月表》译文与赏析

秦楚之际月表

秦楚之际月表

《史记》

【题解】

“表”是按照年月以表格的形式编撰各时期的历史事件,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独创的一种史书体例。《史记》中共有10篇表,本文是第4篇的序言。“秦楚之际”是指秦二世在位时期和项羽统治时期。此一时期尽管时间极短,但发生的历史事件纷纭复杂,故按月来记述,称之为“月表”。

【原文】

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7],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号令三嬗[8],自生民以来,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9]。

【注释】

[7]卒践:卒,最终。践,登。

[8]嬗:转换,变更。

[9]亟:急促,快。

【译文】

太史公研读关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说道:最早发难起义的是陈涉;用武力灭秦的是项羽;拨乱反正,诛除暴虐,平定天下,最终登上帝位完成大业的是西汉刘邦。五年的时间,发号施令的人就变更了三次,自有人类以来,还未有过受命于天下的人变化如此快的。

【原文】

昔虞、夏之兴,积善累功数十年,德洽百姓,摄行政事,考之于天,然后在位。汤、武之王,乃由契、后稷[10],修仁行义十余世。不期而会孟津八百诸侯,犹以为未可,其后乃放弑。秦起襄公,章于文、缪[11],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

【注释】

[10]契:传说中商的始祖。后稷:传说中周的始祖。

[11]缪:同“穆”,即秦穆公。

【译文】

当初虞舜、夏禹兴起的时候,他们积累善行和功德长达几十年,他们广使恩德润泽百姓,参与治理国家政事,经历了上天的考验,然后才得以即位。商汤、周武称王于天下,都是由于他们的祖先契和后稷开始便讲求仁政、实行仁义,经历了十几代。到周武王时竟然未经预先邀约,就有八百诸侯到孟津相会,他们还认为时机不到,不可轻易夺取王位,直到后来才放逐了夏桀,杀死了殷纣王。秦朝起始于秦襄公,兴盛于秦文公、秦穆公,到秦献公、秦孝公之后,便逐步吞并六国的土地,经历了一百多年以后,直到秦始皇时才有能力消灭其他诸侯。像虞、夏、汤、武那样实行政德,像秦国那样使用武力才能成功,可见统一天下如此之艰难!

【原文】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杰,维万世之安[12]。然王迹之兴,起于闾巷[13],合从讨伐,轶于三代[14]。乡秦之禁[15],适足以资贤者为驱除难耳,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

【注释】

[12]维:同“惟”,思考,计度。

[13]闾巷:街巷,此处借指民间。意为刘邦出身卑贱。

[14]轶:超过。

[15]乡:同“向”,以前,过去。

【译文】

秦始皇称帝之后,因为有诸侯存在,他担忧战争无法休止,所以就废除了分封土地的制度,不再给功臣亲族尺寸土地的封赏,同时还毁坏有名的城池,销毁兵器,铲除各地豪强,希望能维持万世帝业的安宁。然而帝王的功业,兴起于民间,各地英雄豪杰互相联合进攻秦国,气势超过了三代。过去秦国的种种禁令,正好帮助贤能的人去扫除困难,所以他奋发图强,成为了天下的英雄,怎么能说没有土地的人便不能成为帝王呢?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大圣人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如果不是大圣人,又有谁能在乱世承受天命而称王呢?

【评析】

本文首先用简练的言语概括出秦、楚之际天下间的风云变幻:先是陈胜、吴广的发难,继而项羽以暴力灭掉了秦国,最后刘邦称帝为王,平定天下。这三件事情,前后历时不过五年,经历了秦、楚、汉三变。这既是对天命的历史功绩做出肯定,又感叹刘邦即位是前所未有的迅速。

文章接着回顾虞舜、夏禹是受尽考验,积累了几十年功德才登上帝位,商汤、周武是历尽艰辛,修仁行义十余世才统治天下,秦国是历经百余年才称霸诸侯,最终统一天下的。进一步反衬出秦、楚之际王朝更换得如此频繁,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秦国的暴政。原本是为了维持万世的秦朝霸业,殊不知却在无形中为自己挖掘坟墓,为反秦力量准备了充足条件。

结尾部分用历史事实告诉人们:前面列举的现象不是反常,而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进而指出秦朝灭亡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