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止谤
召公谏厉王止谤
《国语·周语上》
【题解】
周厉王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的暴政引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百姓纷纷指责他。他反而以刑杀的高压手段加以制止,这无疑是火上浇油。召公清醒地看到了潜在的危险,便规劝周厉王不要壅民之口,而应“宣之使言”,但周厉王不听,最终被国人从国君的宝座上拉下来,流放到了外地。
【原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13]!”王怒,得卫巫[14],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注释】
[13]不堪命:这里指厉王暴虐的政令。不堪命,是说国人受不了国王发布的暴虐命令了。
[14]卫巫:古时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
【译文】
周厉王暴虐成性,国内的百姓纷纷指责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已经忍受不了您的暴政啦!”厉王恼羞成怒,于是找来一个卫国巫师,叫他去监视那些口出怨言的人。只要被巫师报告的人,厉王便将他们杀掉。自此,国内的百姓不敢再说话,在路上相遇时也只能互递眼神。厉王为此感到高兴,便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百姓对我的指责了,他们都不敢口出怨言了。”
【原文】
召公曰:“是障之也[1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16]。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17],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18],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19],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注释】
[15]障:封堵,阻塞。
[16]宣:引导,开放。
[17]瞽献典:盲艺人,这里指乐官太师。此言乐官进献反映民意的歌曲。
[18]瞍:没有瞳仁的盲人。矇:有瞳仁而看不见东西的盲人。
[19]耆、艾:古称六十岁以人的人为“耆”,五十岁以上的人为“艾”。这里指朝中老臣。
【译文】
召公说:“这是封堵了他们的嘴。堵百姓的嘴,比堵塞洪水还危险。河水被堵塞,就会一溃千里,受伤害的人一定更多,封堵百姓的嘴也是如此。所以,治理河道的人,应该懂得疏导洪水,使它畅通无阻;治理百姓的人,要引导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国家大事,要让公卿大夫直到底层的士人都敢于献诗讽谏,盲艺人敢于献乐曲,史官敢于献史籍,少师敢于献箴言,瞍者敢于朗诵,矇着敢于吟唱,各色工匠勇于进谏,百姓的意见都够传达给天子,近臣能够悉心规劝,宗室能够以正纠偏,乐官能够教诲不倦,朝中老臣能够进行劝诫,最后天子斟酌裁决,只有这样,政事才能得以施行,且不违背情理。”
【原文】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0],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21]。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22],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释】
[20]原隰(xí)衍沃:原,高且平坦的土地。隰,地势低而潮湿的洼地。衍,低而平坦的土地。
[21]阜:增加,增多。
[22]行:指自然而然地流露。
【译文】
“百姓有嘴,犹如大地上有山有水一样,财富、器物都从这里生产出来;又犹如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食物都从这里生产出来。百姓的议论,就是国家治理成败的反映,国家政事的善恶成败也才能够从这里反映出来。实施百姓赞成的,防备百姓反对的,这是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物的好办法。百姓心里想什么,就用嘴巴说,这是他们内心想法的自然流露,怎么能封堵他们的嘴呢?如果封堵他们的嘴,那这个国家还能够维持多久呢?”厉王不听召公的劝告,自此以后,国内的百姓都不敢乱说话。三年以后,厉王就被放逐到了彘地。
【评析】
本文将谏言的原因、经过、结果分析得清晰详尽,叙述了周厉王作为一国之君被流放外地的前因后果。
周厉王暴虐成性,面对百姓的口出怨言,他不但不悔改,反而变本加厉,以刑杀来压制百姓对他的指责。他用暴力解决表面的问题,不但没有认识到后面隐藏的危险,反而自鸣得意。召公为此很是担忧,便去劝谏厉王,并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卓越见解,提醒厉王应该允许百姓畅所欲言,才能够做到“以事行而不悖”,但周厉王执迷不悟,不听劝阻,最后自食其果,落得被流放彘地的下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千古不变的真理再一次得到印证。所以要维持一个国家的统治,就要赢得百姓的支持与信任,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世代传承,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