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诞生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青翠烟雾罩轻盈1,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2不见,有情何似无情。笙歌3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司马光·西江月
完全读懂名句
1轻盈:指舞姿轻盈曼妙,飘忽不定。2争如:犹言怎如。3笙歌:歌酒飨宴。
她挽着松松的云髻,脸上淡抹胭脂。蝶翼般的舞衣飘动,如青绿烟雾缭绕,轻盈的体态摇摆,柔和纤丽,又飘忽不定。
相见怎么如同不见?有情如何似无情?当歌酒欢飨结束之后,陶醉微醺的我才醒酒,望着庭院里斜照的月亮与万物祥宁的景象。
词人背景小常识
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谥号文正。司马光是北宋重要的政治家、史学家,对中国历史有甚大的贡献与影响性,他与北宋最大的一场改革“熙宁变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场变法由富有高远理想的改革派王安石主道,目的在使北宋富国强兵,由内政到外交都进行大规模的革新,然而王安石变法过于仓促,虽然本意良善,但很多方法并不周全,用人也良莠不齐,因此引起保守派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人的阻挠,手脚窒碍不通。因此这些反对分子也一一被下放解职,司马光愤而辞职,返回洛阳家里,着手撰写史学大作,将他的政治理想寄托其中,共花费了19年的时间完成,宋神宗看了一部分后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因此赐名《资治通鉴》。
另一方面在政坛上,王安石为了要对抗这些保守派的反见,提出了“三不足”,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足见王安石的气魄与专断。然而现实上在旧党不支持的情况下,实际政事运作只能委托一些奸佞新进,引起司马光等人的不满,也挑起了新旧党争,最后怀抱改革抱负的王安石落寞下台。神宗过世后,太后高氏同情旧党,请出高龄的司马光为相,罢黜种种新法,然新法并非全不足取,全面罢黜似也不合情理,因此也引起朝野反对声浪,司马光也因操心政事过度,隔年即生病下世,此后新旧党派相互更迭,直至北宋灭亡。熙宁革新是北宋中期的一场政治运动,许多著名宋代文士几乎都卷入其中,司马光更是其中反对派的首领,他并非顽固不冥反对改革,而是太过于了解现实窘况,认为执法不可仓促、求新,应考量百姓需求为要,只是后来与王安石陷入意气之争,两人看法渐行渐远。
名句的故事
司马光《西江月》是其仅存的三首词之一,可归于婉约派,历来对于这首词是否真为司马光所作都心怀犹疑,主因在于以司马光在政治上刚正不阿的气度,似乎不会写这种柔情艳词。但清代也有不少词评家都肯定此词是出自司马光之手,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四品藻“范仲淹御街行”)云“人非太上,未免有情”来声援司马光。邓廷桢《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九也说:“同时范文正、韩忠献均有丽词,安知不别有寄托?”的确,魏晋时期王戎曾说:“圣人忘情,太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诚如他们所言,人非无情之物,即便刚强之人也并有其柔情之处,因此司马光填写《西江月》,让我们更能了解他内心世界及其文学造诣。
关于《西江月》尚有一说,即是认为此篇是依托之词,司马光以佳人比喻宋神宗,因为神宗是支持王安石变法,司马光于是以怀想佳人来隐喻自己不受重用,即便想见君王也不得相见。这种说法其实或许是联想过多,因为司马光能证明己志的机会太多了,尤其撰写《资治通鉴》,通篇皆清楚揭示其政治抱负,且神宗也甚为支持,不仅提供藏书也派史馆人员协助,实不需要一定要在词中展现心志。
本篇名句撷取于《西江月》下片,上片词先描述佳人铅华妆饰之美,词风艳丽胜绝,下片则书写作者眷念、柔情之至,以深情隽永取胜。“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是整篇最扣人心弦的词句,以若有似无的情思环环相缠,敲打进读者的内心深处。“有情何似无情”之句,援引自晚唐诗人韦庄《长干塘别徐茂才》一诗,当时由于藩镇割据,上下分崩离析,韦庄于战乱时期送别了友朋,心有所感,叹道:“乱离时节别离轻,别酒应须满满倾。才喜相逢又相送,有情争得似无情?”由于离乱时期,使得人心习惯分离,别离之情也渐渐淡了,但人非草木,又岂能对别离毫无感受呢?
历久弥新说名句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讲的是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感触,它并非要“不见”、“无情”,只是在喧闹后的沉静中心有所慨,因此在解释这两句时要特别小心,因为这种意境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若说感情的境界,最上层是“相见争如不见”,那么一般人最能理解的或许是“相见不如不见”,虽位居下层,却是我们最常身体力行的。在吴淡如的一篇散文《朋友》中,曾经分析现代人交友的一些现象,其中提到她自己在交友过程中“对朋友几乎是不挑的,不预设任何立场,除非磁场大不相同,除非相见不如不见”。的确,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不能互相秉持信任、关怀,不能互相提携成长、分享,那么还是维持淡淡之交,更糟的就真的相见不如不见。
“相见不如不见”若是语意含情,有时也可以达到“相见争如不见”的意境。在郁达夫《马樱花开的时候》一文中,男主角因为黄疸病住院,在修道院似的病囚生活中,他邂逅了来医院服务的修女,文中称为“牧母”,这位女士成为男主角病榻中慰藉良伴。然而在男主角即将出院之际,牧母离开上海前往香港的医院服务,她犹豫着是否要亲口说再见,因为“若来面别,难免得不动伤感,所以相见不如不见”。于是这位牧母留下一封信,就悄悄地离去,只将心中千万叮咛与关怀寄托其中。正因为如是之情怀,此处的“相见不如不见”也同似于司马光“相见争如不见”、韦庄“有情争得似无情”的叹慨。在人生漫漫长路上,朋友相聚时光有限,别离总不时出现,因此只能叹道“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