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明]孙承宗
平章三十年来,几人合是真豪杰。甘泉烽火,临淮部曲,骨惊心折。一老龙钟,九扉鱼钥,单车狐搰。念山河百二,玉镡罢手,都付与、中流楫。 快得熊罴就列。更双龙、陆离光揭。一朝推毂,万方快睹,百年殊绝。玄菟新陴,卢龙旧塞,贺兰雄堞。看群公撑住,乾坤大力,了心头血。
关于“临淮部曲”
夏承焘先生等《金元明清词选》上册注曰:“临淮,西汉郡名,今在安徽盱眙县西北一带地区。部曲,行伍部队。姜夔《凄凉犯》词:‘似当时,将军部曲,迤逦度沙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30页)
按:“临淮”,这里不应是地名,否则与下“部曲”一词无法搭配。因为“部曲”一般只与其统帅发生关系,而同地名不大相干。南朝宋鲍照《代东武吟》诗:“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唐袁瓘《鸿门行》诗:“将军行失势,部曲遂无功。”王昌龄《塞下曲》诗四首其四:“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高适《送浑将军出塞》诗:“至今部曲燕支下。”宋徐铉《从兄龙武将军殁于边戍过旧营宅作》诗:“笙歌却反乌衣巷,部曲皆还细柳营。”沈辽《过商翁墓》诗:“愁烟半锁黄茅垄,部曲谁寻旧将旗?”晁补之《送龙图范丈德孺帅庆》诗:“女郎山下万貔貅,部曲肥马身轻裘。”元王恽《张九元帅哀辞》十三首其九:“眼中部曲浑依旧,不似楼船入海时。”明贝琼《次韵方文敏秋兴》诗五首其二:“使者旌旗分道出,将军部曲凯歌还。”刘炳《吊晋安将军歌》诗:“部曲凄凉白发稀,甘棠犹指将军树。”皆是其例,并可参看。
窃以为此词中的“临淮”,本义应当是指唐代名将临淮王李光弼。《旧唐书》卷一一《代宗纪》载:“宝应元年……五月……丙戌……李光弼进封临淮王。”又卷一一〇《李光弼传》载:“李光弼,营州柳城人。其先契丹之酋长,父楷洛,开元初左羽林将军,同正朔方节度副使,封蓟国公,以骁果闻。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天宝)五载,河西节度王忠嗣补为兵马使……边上称为名将。”又载其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屡建奇功。《新唐书》卷一三六《李光弼传》亦载:“光弼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治师训整,天下服其威名,军中指顾,诸将不敢仰视。初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而其借代义,则应当是指明代后期戍守辽东,抗击蒙古、女真族入侵,屡立战功的名将李成梁。《明史》卷二三八《李成梁传》载:“李成梁字汝契。高祖英,自朝鲜内附,授世铁岭卫指挥佥事,遂家焉。成梁英毅骁健,有大将才。家贫,不能袭职,年四十犹为诸生。巡按御史器之,资入京,乃得袭。积功为辽东险山参将。隆庆元年,土默特入永平,成梁赴援有功,进副总兵……四年九月,锡林阿大入辽东,总兵王治道战死,擢成梁署都督佥事代之……(万历五年)论功封宁远伯……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帝辄祭吿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迭。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李成梁与李光弼同姓,二人皆有北方少数民族血统,且皆为名将,皆在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立有赫赫战功,故用李光弼来代指李成梁是十分贴切的。这也是古典诗词的常用技法,古典诗词向来就有用古代名人来代指当代同姓贤者的惯例(当然,除了姓氏相同之外,还须考虑其他一些方面的相似性,如同是文人、同是武将,等等)。
李成梁,生于1526年,卒于1615年。此词作者孙承宗,生于1563年,卒于1638年。孙承宗比李成梁年轻37岁,二人生活的时代,有52年相交集。孙承宗在天启、崇祯二朝亦曾两度经略辽东,其所统辖的将领与军队中,多有当年李成梁旧部的后人。因此,孙承宗此词言及李成梁及其“部曲”,自是顺理成章之事。
望湘人
[明]陆宏定
记归程过半,家住天南,吴烟越岫飘渺。转眼秋冬,几回新月,偏向离人燎皎。急管宵残,疏钟梦断,客衣寒悄。忆临歧、泪染湘罗,怕助风霜易老。 是尔翠黛慵描,正恹恹憔悴,向予低道。念此去谁怜,冷暖关山路杳。才携手教,款语丁宁,眼底征云缭绕。悔不剪、春雨蘼芜,牵惹愁怀多少。
关于“悔不剪、春雨蘼芜,牵惹愁怀多少”
夏承焘先生等《金元明清词选》上册注曰:“[蘼芜]多年生草,茎高尺许,夏月开小花,五瓣色白,有清香。古诗:‘上山采蘼芜,下山遇故夫。’”(同上,第375页)
按:原注对“蘼芜”的解说,似未得要领。要读懂这两句,须知道“蘼芜”的别名。《尔雅·释草》曰:“蕲茝、蘪芜。”宋邢昺《疏》曰:“《本草》:……一名‘江蓠’。”而“江”,古音读“刚”。“江蓠”,谐音便是“刚离”。古诗所谓“上山采蘼芜”,正寓“刚离”之意,于是乃引出次句“下山遇故夫(女主人公已离异的前夫)”。陆宏定词则取“离别”之义,“悔不剪”江蓠这种草,其实就是悔不该离家远行的意思。却说得非常艺术:由于当初未剪除江蓠这种草,结果它不知牵惹起自己和妻子多少离别的愁怀!“蘼芜”前着以“春雨”二字,是因为“春雨”中的江蓠滋长得很快;同时也有暗点自己离开家的季节是春天的意思。
唐白居易《湖上醉中代诸妓寄严郎中》诗曰:“笙歌杯酒正欢娱,忽忆仙郎望帝都。借问连宵直南省,何如尽日醉西湖。蛾眉别久心知否,鸡舌含多口厌无。还有些些惆怅事,春来山路见蘼芜。”姚合《欲别》诗曰:“山川重叠远茫茫,欲别先忧别恨长。红芍药花虽共醉,绿蘼芜影又分将。鸳鸯有路高低去,鸿雁南飞一两行。惆怅与君烟景迥,不知何日到潇湘。”宋梅尧臣《送玉汝》诗曰:“谈笑去拘忌,乃见相与深。风骚得往返,但見非知音。明日车马北,岂不动离襟。春风蘼芜绿,别恨生遥岑。”明王恭《漫兴》诗曰:“乱山波上远,片片似修眉。山下蘼芜草,春来感别离。”金幼孜《送武安同福安柩归西江》诗二首其二曰:“天地无情白日悲,临岐相送忍相违。江南草绿蘼芜怨,肠断东风哭子时。”史鉴《登吴兴慈感寺阁》诗曰:“亭亭高阁倚斜晖,廿载曾从此地归。往事已随春草换,重来似觉故人稀。孤城近水青山映,远树和云去鸟微。欲系扁舟嗟未得,蘼芜新绿钓鱼矶。”沈天孙《春日送七宝娣归宁》诗曰:“一曲《骊歌》泪暗垂,香车陌上过春荑。关情最是蘼芜草,何必杨枝绾别离。”凡此“蘼芜”,似均有取其别名“江蓠”及谐音“刚离”之意,可以参看。
风流子 上元风雨
[明]金堡
东皇不解事,颠风雨、吹转海门潮。看烟火光微,心灰凤蜡,笙歌声咽,泪满鲛绡。吾无恙,一炉焚柏子,七碗覆松涛。明月寻人,已埋空谷,暗尘随马,更拆星桥。 素馨田畔路,当年梦、应有金屋藏娇。不见漆灯续焰,蔗节生苗。尽翠绕珠围,寸阴难驻,钟鸣漏尽,抔土谁浇。问取门前流水,夜夜朝朝。
关于“泪满鲛绡”
夏承焘先生等《金元明清词选》上册注曰:“[鲛绡]《述异记》:‘南海出鲛绡,一名龙纱,以为服,入水不濡。’”(同上,第380页)
按:这里的“鲛绡”,是女子所用巾帕的藻饰词,故以“泪满”为言。此义屡见于宋以来诗词中,如宋晏几道《探春令》(绿杨枝上晓莺啼)词曰:“为少年、湿了鲛绡,帕上都是相思泪。”周邦彦《鬓云松令》(鬓云松)词曰:“檀板停时君看取。数尺鲛绡,半是梨花雨。”陆游《钗头凤》(红酥手)词曰:“春如旧,人空痩,泪痕红浥鲛绡透。”吴文英《莺啼序·咏荷和赵修全韵》词曰:“乍湿鲛绡,暗盛红泪。”陈允平《江城子》(东风吹恨上眉弯)词曰:“泪薄鲛绡,零露湿红兰。”元白朴《念奴娇·壬戌秋泊汉江鸳鸯滩寄赠》词曰:“聚泪鲛绡,画眉螺黛,总在归时节。”邵亨贞《沁园春·美人目》词曰:“难忘处,是鲛绡揾透,别泪双零。”明林鸿《金陵寄红桥》诗七首其六曰:“伤春雨泪湿鲛绡,别雁离鸿去影遥。”聂大年《卜算子》词曰:“粉泪湿鲛绡,只恐郎情薄。”沈宜修《满庭芳》(玉树香浮)词曰:“肠断鲛绡帊上,休回首、枉自魂惊。”皆是其例,可以参看。
关于“不见漆灯续焰,蔗节生苗”
夏承焘先生等《金元明清词选》上册注曰:“[蔗节生苗]《群碎录》:‘宋神宗问吕惠卿曰:何草不庶生,独于蔗?庶出何也?对曰:凡草种之则正生,此蔗独横生,盖庶出也。’蔗节生苗即指此。”(同上,第381页)
按:此注及引文,似未得要领。这里的“蔗节”,是古墓中陪葬的食品。南朝宋谢惠连《祭古冢文》曰:“东府掘城北堑,八丈馀得古冢。……棺上有五铢钱百馀枚,水中有甘蔗节及梅李核、瓜瓣,皆浮出,不甚烂坏。铭志不存,世代不可得而知也。公命城者改埋于东冈,祭之以豚酒。既不知其名字,远近故假为之号曰‘冥漠君’云尔。”又曰:“蔗传馀节,瓜表遗犀。”又,宋岳珂《桯史》卷一《晋盆杅》曰:“余居负山,在湓城之中。……庆元元年五月,大雨其巅,古冢出焉。初仅数甓流下,其上有刻如瑞草,旁著字曰‘晋永宁元年五月造’。……居数日而山堲周半,堕骨发,棺椁皆无存矣。两旁列瓦碗二十馀。左壁有一灯尚荧荧,取之即灭,犹有油如膏,见风凝结,不可抉。碗中有甘蔗节,它皆已化。……萧统《文选》吊冥漠君文(按,《文选》卷六〇录有谢惠连《祭古冢文》)亦有蔗,意其殽核之所重云。”又,元方回《雪中忆昔》诗五首其二曰:“定应冥漠犹遗恨,蔗节瓜犀启夜邱。”自注:“魏京尹墓亦为盗所发。”又《泛湖遇雨戏为短赋》曰:“彼割据于五季,若钱氏之数王。渺丘垄之无迹,怆松楸其可伤。涸银海而出金椀,穴狐兔而上牛羊。岂不亦雄杰一时兮,终若雍门之泣孟尝。赋梅处士,妙解影香。骨可以腐,千古不亡。郁孤山其硉矹,拥万树之青苍。罔蔗节之遗恨,保故封犹苦堂。”又《普同塔记》曰:“惟革除鼎布以来,胤嗣于其所先,配俪于其所偶,舆仆于其所事,交朋于其所知,盖有讣而莫临,暴而弗殣者,不止蔗节瓜犀之感。”此诗文皆用谢惠连祭文为典故。
“不见漆灯续焰,蔗节生苗”,当是喻指人死不能复生。
关于“钟鸣漏尽”
夏承焘先生等《金元明清词选》上册注曰:“[钟鸣漏尽]指长夜将晓的时候。”(同上,第381页)
按:注者所言,是“钟鸣漏尽”的原始义。但金堡此词,用的却是它的引申义,或曰比喻义。这里不是说“长夜将晓”,而是以夜之尽喻言人之死,故下文紧跟着便说“抔土谁浇”——墓上有谁来酹酒祭奠呢?
《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载:“屡乞逊位。太傅司马宣王以为豫克壮,书喻未听。豫书答曰:‘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又,《魏书》卷五五《游明根传》载:“明根以年逾七十,表求致仕。……明根对曰:‘臣桑榆之年,钟鸣漏尽。’”又,《隋书》卷六二《柳彧传》载:“彧上表曰:‘……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平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又,《旧唐书》卷一八七上《忠义》上《苏安恒传》载:“长安二年,又上疏曰:‘……陛下何故日夜积忧,不知钟鸣漏尽。’”又,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〇四《仁宗》载:“监察御史曹修古言:‘七十致仕,载在礼经。……比有年近八十,尚在班行。心力既衰,职事何补?钟鸣漏尽,未悟夜行之非;日暮途穷,多为身后之计。’”以上诸例,还只是喻言人之老寿无多,至唐陈子昂《周故内供奉学士懷州河内县尉陈君硕人墓志铭》曰:“钟鸣漏尽竟兰焚兮。”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二七《炎兴下帙》录和州进士何送英上书曰:“至如渊圣皇帝(按,谓宋钦宗),一陷虏廷三十年矣。父既殁,母亦归。兄弟离散,宗庙丘墟。伶仃一身,羁縻外国。春去秋来而神消魂黯,水远山遥而心驰魂飞。天下闻之,孰不悲咽!在陛下手足之爱,想亦未忘。然而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将恐岁华荏苒,钟鸣漏尽,虽欲痛之,其可及乎!”则已进而喻言人之寿命终结。金堡此词,语意与陈子昂铭、何送英书正同。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