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研究

唐朝皇帝的诗歌(下)

第四名、宣宗李忱(810—859,846—859在位)

他是宪宗第十三子。穆宗继位,他早已出局,敬宗、文宗、武宗三位都是他的侄子,又玩了二十多年。到37岁那年,他以皇太叔的身份继位,主要得力于宦官集团支持。今人都说唐后期宦官专权,挑一位痴愚之人不是更好控制吗,为何选强势的宣宗?其实,皇权与宦官集团的利益是一致的,都希望国力强盛,皇统长存,宦官更在意继承人的合法正统,当然也有其本身不同派系的利益在。宣宗在位十三年,做了几件大事,总的原则是一反武宗时期的国策,贬斥李德裕而重用牛党,重新恢复佛寺,重兴佛教,加上意外地收复河湟,一时有中兴气象。宣宗本人也是一位个性突出的人物。唐人笔记记过他许多轶事,确实有些异类。存世有其撰文的《故南安郡夫人赠才人仇氏墓志铭》,仇氏生前仅封南安郡夫人,死后方赠才人,在后宫地位并不高。宣宗云其“初以才貌选充后宫。吾擢居宠遇,行止侍随,贞孝罕俦,懿范殊古”。二十四岁逝去,为宣宗生一男一女。宣宗述哀感云:“吾怀伤叹,加以涕零,感想恸之,哀尔长往。”通篇称吾而不称朕,讲宠爱而不轻薄,述伤感而动真情,有些不同凡响。《旧唐书·宣宗纪》称他“器识深远,久历艰难,备知人间疾苦”,他即位后“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余年间,颂声载路”,“虽汉文、景不足过也”。虽有过誉,也应有一些真实。

宣宗存诗很多,要分开来说。据说有大臣出镇,他喜欢作诗宠行,但今无完整存者。如崔铉自宰相出镇淮南,他赠诗有“七载秉钧调四序”句称其为相有建树,又云:“今遣股肱亲养治,一方狱市获来苏。”祝崔治理有成功。他在重阳节大宴群臣,作诗书怀,群臣唱和,他的诗仅存“款塞旋征骑,和戎委庙贤。倾心方倚注,叶力共安边”四句,可以见到他对边事之重视,以及对宰臣之信任,诗的特色并不明显。唯一完整的是在白居易去世后,他有诗哀悼:“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里没有官样文章,是以白氏追随者的立场来写自己的伤感。颔联两句将白氏名字入诗,对其不为现世功名所系,超轶洒脱的人生态度,给以礼敬。颈联举白氏最家喻户晓的两首长诗,虽然对得不好,意思还算到位。最后写自己的悲痛,也很直率。

另外一个系列的宣宗诗歌,来自禅宗典籍,认为他在即位前曾广行南方禅林,留下大量诗歌,有些诗还广为流传。其一为《瀑布联句》:“穿云透石不辞劳,远地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此诗异文很多,此处所录为北宋陈舜俞《庐山记》卷四的录诗。南宋陈岩肖《庚溪诗话》载:“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偶黄蘗禅师同行,因观瀑布。黄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黄蘗云:‘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宣宗续云:‘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后世怀疑者则认为,玄宗立十王院、百孙院,规定诸王不出院,也不许与外臣交结,这一制度,到武宗时并没有变化,宣宗凭什么可以特殊。从另一方面说,从敬宗开始,宣宗早已不是王子,而是皇叔,继位顺序完全排除,是否还要守住十王院不出,也是可疑。这一疑问,有待新史料来证明。黄蘗禅师法名希运,为禅宗名德,地位崇高。这首联句,确实是一首励志的好诗,写出从涓涓细流,穿岩越壑,奔腾入海的气象,更写出瀑布居高临下,奔流不息的壮丽,当然其间包含的寓意,是佛法广在人心,没有任何人为力量可以阻碍其流通弘传。再如《风光阁吟》:“大殿连云接赏溪,钟声还与鼓声齐。长安若问江南事,说道风光在水西。”此诗最早见《万首唐人绝句》卷六九,也相传是他即位前在南方所作,水西一般认为指泾县水西寺,但也有认为在嘉兴者。 从诗意分析,他写出名寺佳景之风光,也有钟鼓齐鸣之法事。后两句说长安即朝廷中人仍在关心他的行踪,他则流连水西风物,不念其他。诗的回答隽永而决绝。

当然,认为宣宗不出阁因此也不可能遍行南方丛林,多谓这些诗都是禅僧为感激宣宗重开佛法而编造,似乎还不能简单作结论。试举几个例子。一,《悼盐官和尚》:“象季何教祸所钟,释门光彩丧骊龙。香阶懒踏初生草,抵掌悲看旧日容。玉柄永虽三教座,金鸣长镇万年踪。知师下界因缘尽,应上诸天第几重?”最早见北宋僧人善卿撰《祖庭事苑》卷二,谓“洎盐官示寂,帝有诗悼云”。《宋高僧传》卷一一《唐杭州盐官海昌院齐安传》载“安悬知宣宗皇帝隐曜缁行,将来法会”,此日宣宗即以行脚僧身份来参礼。到宣宗即位,“闻安已终,怆悼久之,敕谥大师曰悟空,乃以御诗追悼”,所指即此诗。二,《百丈山》:“大雄真迹枕危峦,古梵层楼峻万般。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观。仙华不问三春秀,灵境无时六月寒。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最早见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二六,山在洪州南昌。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云:“大雄山在县西百四十里……唐宣宗潜游至此赋诗。”是宋前已有记载。三,《幸华严寺》:“云散晴山几万重,烟收春色更冲融。殿根出空登碧汉,遐川俯望色蓝笼。林光入户低韶景,岭气通宵展霁风。今日追游何所似,莫惭汉武赏汾中。”最早见元骆天骧《类编长安志》九。南宋陈思《宝刻丛编》卷八引《京兆金石录》:“唐宣宗《幸华严寺》《赐宗室》以下诗,大中十二年。”是唐时曾刻石,南宋尚存。

仅见明清方志与释书的宣宗诗,还有许多,这里不一一罗列。

第五名、中宗李显(656—710,684及705—710在位)

他是高宗第七子,武后所生第三子,他的皇帝之路真的很辛苦。两位哥哥被老妈给灭了,他所亲见。父亲死了,他继位为皇帝,真以为可以为所欲为了,還不到两个月,就给老妈一巴掌从皇帝宝座扇到了僻远的房陵,一呆就是十三年,这才长了记性,也培养了一副好脾气。老妈在权衡儿子和侄子谁更亲时,信了狄仁杰的话,才将他召回,做了武周王朝的皇嗣。皇嗣就皇嗣,妈说什么就是什么。好不容易老妈病重,几位老臣将他拱上台,他的太太和女儿又有了新的想法。他是妈在听妈、妈死听妻,也准备妻死听女的好男人,太太和女儿要管事,那就让你们管吧。中宗在位的最后两年,组织爱妾上官婉儿和满朝文臣,以景龙文馆学士为核心,以关中宫苑胜迹为主要考察对象的庞大文化考察群体,隔三岔五地就出游一次,每次出游都要命题写诗,还要现场评比优劣,由上官婉儿代表皇帝来评说。如果在大唐要评文学组织奖,那非中宗莫属。太太和女儿闲暇的时候也参加写诗,就是水平太差,好在有上官代笔,场面上还看得过去。就在这样悠闲中,中宗突然就死了,睿宗上台后说中宗是被太太和女儿毒死的,其间也看不到理由啊!

中宗这两年文化考察的成绩,后来被一位叫武平一的武家侄孙收辑保留,编成《景龙文馆记》十卷。这段唱和在文学史上最大的成就,是大家摸索许久,也一直有意见分歧的近体诗粘对平仄的基本规则,由于大牌诗人有机会一直在一起揣摩练习,又有皇帝参与,足够权威,得以确认下来。明清诗论家不明就里,都说是沈宋两人的功劳,都只看到表面现象。

中宗本人诗存留不足十首。早期一首是陪武后游嵩山石淙时所作七律,最后两句说:“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那年他四十多岁了,还作长居膝下之幼童状,谁让老妈太强势呢。《幸秦始皇陵》:“眷言君失德,骊邑想秦余。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阿房久已灭,阁道遂成墟。欲厌东南气,翻伤掩鲍车。”因幸陵而怀古,对秦始皇为君之失德,议论还算妥当。另一首《登骊山高顶寓目》:“四郊秦汉国,八水帝王都。闾阎雄里闬,城阙壮规模。贯渭称天邑,含岐实奥区。金门披玉馆,因此识黄图。”气象还是很阔大,可以看到他驾驭辞章的能力,粘对不太严格,看到过渡期的特点。中宗还组织过两次柏梁体联句,有意模仿汉武帝,内心还有一些郁勃的情怀,但也仅此而已。

第六名、武后(624—705,690—705在位)

今习称武则天。然则天为尊号,与姓连称,不合唐时习惯,故仍称武后。她本是太宗才人,复为高宗所眷,从尼寺入宫,先后扳倒王皇后及顾命诸臣,晋为皇后,再与高宗并称二圣,自为天后。因高宗多病,得大权包揽。其一生服膺威权,不择手段,所谓铁鞭驯烈马若仍无效,则以匕首割其喉管,为其一生所遵奉。高宗在世,即先后诛除亲生二子,高宗身后,更将中宗、睿宗二子视如玩偶。伪造《大云经疏》证明女身也能称帝,更重用酷吏,鼓励告密,诛杀异己,亲近宵小,建立伪周,改朝换代,造所谓新字,以为督察臣僚忠诚与否之标识。中国传统政治之黑暗,以武周时期为最。她身后诸帝,因自家家事,不以其为叛逆,然史家读史,自应有此认识。

武后好文艺,亦多用北门学士,其才学之优否,唯以仰其鼻息与否来裁断。一时文人亦迎其所虑,不顾廉耻。若《大云经疏》,据说为薛怀义组织文士所伪造,含女主宜帝之谶言近二十则,如“陇头一丛李,枝叶欲雕疏。风吹几欲倒,赖逢鹦鹉扶”之类,实在丑陋不堪。远在边地的沙州也造歌谣云“昔靡单袴,今日重裳”,曾不知昔日为她两位前夫之所治。文人无耻者若崔融作《和梁王众传张光禄是王子晋后身》,阎朝隐作《鹦鹉猫儿篇》,为前代所罕见。骨鲠如陈子昂,既识其真面有意迎合,又稍存底线不愿尽附,终难得善终。

武后平生著作,有《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卷等,多为文士代作。今存诗一卷,大半为郊庙歌辞,传为御制,真相难以追究。其传颂最广者有二。一为《腊日宣诏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最早见《广卓异记》卷二引《唐书》:“则天天授二年腊月,卿相等耻辅女君,欲谋弑则天,诈称花发,请幸上苑,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曰……于是凌晨名花瑞草,布苑而开,群臣咸服其异焉。”所引《唐书》非《旧唐书》,似为唐国史旧文。天授二年为武后称帝之次年,“谋弑”未必有其事,但借游苑而故意神秘其事,人为布置现场,以驭使百花之神力,让百官震慑,不失为一次成功之自我宣传。此诗在敦煌文献中有二写本,足见流传之广。《唐诗纪事》卷三录此诗后云:“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所见甚是。二为《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乐府诗集》卷八引《乐苑》:“《如意娘》,商调曲,唐则天皇后所作也。”明杨慎《升庵话》卷六引张君房《脞说》:“千金公主进洛阳男子,淫毒异常,武后爱幸之,改明年为如意元年。是年,淫毒男子亦以情惮疾死。后思之作此曲,被于管弦。”《脞说》所载,未见更早记录,殆据薛怀义事附会。明徐昌龄更敷衍为《如意君传》。杨慎治学多有虚造,未可尽信。闻一多《全唐诗辨证》云:“案验风调,决非武后诗。”并谓前二句诗意出郭遐叔《赠嵇康》诗:“思言君子,温其如玉。心之忧矣,视丹如绿。”《旧唐书》卷五一载景龙二年春知太史事迦叶志忠上表,谓“天后未受命时,天下歌《武媚娘》”,疑即指此。《大云经疏》引《广武铭》云当时谶言有“三六少年唱《唐唐》”“次第还歌《武媚娘》”,可能更接近事实。其诗绝不能简单地看成男女之情的真诚流露。

可见武后真实写诗能力的,倒是一些不太著名,在石刻、佛典中偶然保存的诗作。高宗还在世时的诗,有嵩山少林寺所存石刻《从驾幸少林寺睹先妃营建之所倍切茕衿逾凄远慕聊题即事用述悲怀》:“陪銮游奈苑,侍赏出兰闱。云偃攒峰盖,霞低插浪旗。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铎吟轻吹发,幡揺薄雾霏。昔遇焚芝火,山红匝野飞。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实赖能仁力,攸资善逝威。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写于永淳二年(683),题目很长,另附有给寺僧之信函,是说曾陪高宗往访寺庙,见先人之营造功德,既怀伤感,更增虔信。写景很庄重,笃信也有真意。结尾之“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二句,更属痛切伤心。今存诸诗,以称帝后较多,如《同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山窗游玉女,涧户对琼峰。岩顶翻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泻芙蓉。故验山家赏,惟有风入松。”既写景,也有饮宴,更难得的是粘对接近严格。她还有一篇《杂言游仙篇》,题于著名的《升仙太子碑》碑阴,表达对仙家长生久视之向往,“愿允丹诚赐灵药,方期久视御隆周”,结语两句,长寿如她,也感生命之难以久长,乞求仙家赐药,长守“隆周”。是她建立的大周,不是大唐。

第七名、德宗李適(742—805,779—805在位)

德宗是代宗长子。青年时赶上安史之乱的尾声,以皇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统兵征史朝义,曾有诗题陕州佛堂院壁:“高僧居净域,客子恋皇宫。试访毗耶室,旋游方丈中。禅林吹梵响,忍草散香风。妙说三玄义,能谈不二宗。色空双已灭,内外两缘同。识尽无生理,乃觉出樊笼。”看到他对佛法之尊崇,对人生之感悟,以及对今体诗的基本把握。他居储位的时间很长,据说时有废议,但没有大的波澜。他即位以后,颇思有所作为,常以自己在东宫时诸臣对自己的态度来判别忠奸。他对常衮、刘晏、杨炎、卢杞等人之用废,可见他暗于知人。奉天前后的大乱,可知他急于有为,几乎将国家带到覆亡边缘。靠李晟、陆贽诸人的努力,方挽回危局。后来虽曾以李泌、陆贽为相,但他在位最后十多年无所作为,造成众多问题之积压。他在位二十六年,居有唐第三,建树很有限,只能说在中等偏下。

德宗喜欢写诗,也有很好的鉴赏力。韩翃那首《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景如画,寄意含蓄,德宗完全读懂,且因此特授作者中书舍人,可见他品诗水平不低。时局升平后,德宗喜欢在节庆时写诗颁发群臣,要求限时交稿,区分优劣。德宗的诗都写得很庄重,契合他南面之君的身份,才气似乎弱了一些。他每年最多写一二首,算不上高产。也录两首。其一《中和节宴百僚》:“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中和纪月令,方与天地长。躭乐岂予尚,懿兹时景良。庶遂亭育恩,同致寰海康。君臣永终始,交泰符阴阳。曲沼水新碧,华林桃稍芳。胜赏信多欢,戒之在无荒。”时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纪仲春之始。诗以春色变化起兴,写自己不敢躭乐,与诸臣共享天地亭育之恩,希望阴阳和顺,君臣终始,戒己戒臣,议论多于抒情。他对此诗应很满意,特别写副本远寄在南方的著名诗人戴叔伦。其二《送徐州张建封还镇》:“牧守寄所重,才贤生为时。宣风自淮甸,授钺膺藩维。入觐展遐恋,临轩慰来思。诚忠在方寸,感激非情词。报国尔所尚,恤人予是资。欢宴不盡怀,车马当还期。谷雨将应候,行春犹未迟。勿以千里遥,而云无己知。”时在贞元十四年(798)。张建封是文士出身之名将,镇守徐州已经十年,时议认为他有野心,德宗召他入朝,测试他的忠诚与否。张还真来了,于是赠诗宠行。与玄宗赠刺史诗之大器作比较,可以看到德宗的笼络与小器。前四句说你镇守淮甸为国承担重责,入朝更见到你的忠诚。春初返镇,正是行春播谷的季节。徐州虽远,相信朝中有你信任的人在。话是都不错,但身为人君,显见控驭之无方。越两年张建封卒,其部下以建封子张愔为留后,也即建封看透德宗无能,敢于让儿子承接帅位。

第八名、文宗李昂(809—840,826—840在位)

文宗是宪宗第二子,因为敬宗之童呆轻狂而早逝,得以即位,也得力于宦者之拥立。他是一位有文学气质的皇帝,偏又遇到内外交困的时代,想有作为而难以有所成就。他感到受制于宦官,希望有以改变,偏偏信任大臣办事能力很差,急于成功,未能得到元老重臣的支持,谋诛宦官更无异于自断一臂。他先信任宋申锡,反入圈套而致宋贬死。再信任李训、郑注,借他们有限的力量来除宦官,反遭宦官还击,连带以大逆的罪名杀了四位宰相的全家。这样他就更加孤独了。《杜阳杂编》卷中说他在甘露败后,“或登临游幸,虽百戏骈罗,未尝为乐,往往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似乎精神状态出了一些问题。其时有诗云:“辇路生春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看到宫苑花开草长,登高凭远,无限感慨,可是眼前无可言之人。他曾寄望于太子李永,但太子无端死了,更让他感到绝望。

在他即位之初,是希望有所作为的。《上元日二首》云:“上元高会集群仙,心斋何事欲祈年。丹诚傥彻玉帝座,且共吾人庆大田。”“蓂生三五叶初齐,上元羽客出桃蹊。不爱仙家登真诀,愿蒙四海福黔黎。”上元今称元宵,唐代是道教意味较浓的节日,文宗与臣民共度节庆,他更希望祈祷能够带来丰收,带给四海百姓以福佑,这当然是君主的情怀。他有很好的艺术品位,将著名画家程修己留在宫中九年,无论草木鸟兽、古贤君臣,程都画得栩栩如生。曾画竹障于文思殿,文宗题歌云:“良工运精思,巧极似有神。临窗时乍睹,繁阴合再明。”后两句说走过窗前,偶然见到画竹的屏风,如见繁阴一片,清凉舒适。他与柳公权写诗的若干故事,如要柳公权写诗贺春衣,也与此类似。《唐摭言》说柳在武宗时为一宫嫔受罚,写诗得免,应该是文宗时事,殆柳为承旨学士在文宗朝,武宗立之次月即去职。

第九名、高宗李治(625—683,649—683在位)

他是太宗第九子,长孙皇后所生第三子。太宗初立长子承乾为太子,承乾为人端正稳重,并无失德。问题在于其弟魏王泰有才分,善文学,太宗时有偏爱,魏王因有非分之想。承乾感到威胁,于是结交权臣以为自固。事情显露,太宗精神崩溃,几欲自残,在群臣劝谏下,废前二子而立晋王治,时为贞观十七年(643)事,时高宗年已十九岁。太宗弥留之际,高宗迅速以自己东宫旧属为宰辅,证明他能力并不差。后来因老臣废弃,武后擅权,加上身体多病,给后人皇权旁落的印象。

高宗能诗,所存不多,个人特色也不甚明显。他在尚为太子时,曾访玄奘法师房而题诗。日本存《□□寺沙门玄奘上表记》大约是最原始的文本,题作《五言暮各过寺仍以述怀》,《全唐诗》卷二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录诗,题作《谒慈恩寺题奘法师房》。诗云:“停轩观福殿,游目眺皇畿。法轮含日转,花盖接云飞。翠烟香绮阁,丹霞光宝衣。幡虹遥含彩,空水迥分晖。萧然登十地,自得会三归。”慈恩寺是高宗做太子时,为母亲长孙皇后追福所建,玄奘东归初期以此为驻锡地。诗写寺院之景色,与佛法氛围之庄严,述自己游寺而得感悟。诗有对属,但不讲粘对,齐梁体特色明显。他的另一首《谒大慈恩寺》:“日宫开万仞,月殿耸千寻。花盖飞团影,旛虹曳曲阴。霞绮遥笼帐,丛珠细网林。寥廓烟云表,超然物外心。”写作时间不明,大约在即位后不久,意思与前诗近似,已接近五律,稍有失粘。他晚年诗有《太子纳妃太平公主出降》二首,录其二:“舞蝶神香新,歌分落素尘。欢凝欢懿戚,庆叶庆初姻。暑阑炎气息,凉早吹华辰。方期六合泰,共赏万年春。”时在他去世前两年的夏天,二女同时大婚,仅用“欢凝欢懿戚,庆叶庆初姻”表达他的高兴,希望天地欢泰,万年同春,虽是皇帝口气,诗却写得一般。

第十名、肃宗李亨(711—762,756—762在位)

肃宗为玄宗第三子,二十八岁时立为太子,东宫岁月漫长而充满危机,但他以忍字挨了过来。在安史叛军功陷长安,玄宗仓皇出逃之际,利用马嵬兵变的间隙,在部分臣僚的拥戴下投奔朔方军,自立称帝,完成救亡中兴的使命。

写诗似非他所长,存世作品很少。《全唐诗》卷四仅存他两组诗,其一为咏延英殿玉灵芝的三首四言诗,稍残,第一首存六句云:“玉殿肃肃,灵芝煌煌。重英发秀,连叶分房。宗庙之福,垂其耿光。”《唐会要》卷三云“上元二年(761)七月,延英殿当御坐生玉芝一茎三花”,帝作诗咏之。《旧唐书》卷三七《五行志》云诗成,“群臣皆贺”。但占者认为“白芝主丧”,是次年上皇、肃宗俱崩的预兆。一事而解释差别如此,可为感叹。其二为《与三王烧梨联句》,三王为颍王、信王与益王,分别各咏二句后,肃宗作结云:“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诗出《太平广记》卷三八引《邺侯外传》,仅属传说。三是唐末新罗诗人崔致远归国后撰《大唐新罗国故凤岩山寺教谥智证大师寂照之塔碑铭》,说慎行禅师入唐, “肃宗皇帝躬贻天什曰:‘龙儿渡海不凭筏,凤子冲虚无认月。’”寓意不甚能解。四是《册府元龟》卷四载:“李光弼出统河南诸军,帝于内殿宴送,御制诗以宠之,群臣毕和。”诗没存下来,但知他有写诗送行的事实和能力。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

好书推荐古文字读本

“古文字读本”丛书包括《甲骨文读本》《金文读本》《古玺读本》和《战国简帛读本》,选取先秦文字中具有代表性的各类形态,通过图版、释文、注释、延展阅读等部分加以介绍。丛书提纲挈领,深入浅出,既注重对基本字形演变的说明,也涉及上古中国政治、思想、社会诸多领域的内容,适合初学者循序渐进,步入佳境。读者倘能藉此以为治学之阶梯,便可登堂入室,进而窥探中华文化之堂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