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聂石樵 【本书体例】
【原文】:
关关雎鸠(1),在河之洲;窈窕淑女(2),君子好逑(3)。
参差荇菜(4),左右流之(5);窈窕淑女,寤寐求之(6)。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7)。悠哉悠哉(8),辗转反侧(9)。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0)。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11);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2)。
【鉴赏】:
《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的说教,统治着两千多年对这首诗以至全三百篇的理解,五四运动,中国学人才第一次来了个思想解放,才揭去了蒙在诗三百篇身上的“经”这个帷幕,才认识到诗三百篇是民歌(主要指国风)。这就使三百篇由误认为是至经,恢复到是文学作品本色上来了,由误认为是道德说教书,恢复到是表示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上来了。这真是一个极不简单的转变,同于拨开云雾,使日月重光。此后虽然还难免有些不合于作品实际的附会,如继承“关睢”是讽刺诗的说法,“关睢”是赞美诗的说法等;但都只存在于短期间少数人中,不是主流。主流是依诗的实际解诗,我们现在就这样做:一、《关雎》是一首民歌,不排除采诗者增加上了些润色;二、作者就是自称为君子的青年(或是站在青年立场上的诗人);三、内容是这个青年自述其寻求佳偶的经历。
全诗共五章,章四句。
第一章四句诗,图绘出了一个境地和一个青年在这个境地中的身心活动。就是在春的季节中,一个青年在郊外旅游,突然听到关关和鸣声,认为其声甚美,于是循声找去,在河之洲上见到了一对雎鸠鸟关关和鸣。他受这雎鸠鸟得配而和鸣的启示,引起结合自身的联想(比而兴):鸟得其所配,能关关和鸣,要是不得所配,比方麻雀配老鹰,还能关关和鸣么?鸟如此,人也自然该当如此,于是认定,“窈窕淑女”,就是外形美丽内心和顺的女子。“君子好逑”,才是像我这样青年的好配偶。《乐府琴歌词·雉朝飞操》:“雉朝飞者,牧犊子所作也。齐处士湣宣时人,年五十无妻,出薪于野,见雉雄雌相随而飞,意动心悲,乃作‘雉朝飞操’,将以自伤焉”。情节与此正同。可作理解此章的参考;不过一“自伤”,一“求之”而已。“窈窕”此处作外形美好解,同于后来“苗条”,即身裁纤长美好。《晋书·皇后传赞》:“芬实窈窕”。注“窈窕”一作苗条。或把二字分开解,于此不合,因为说窈为内心美,“窕”为外色美,就和“淑”指内心温顺美好重复了。或解为“深闺”(见姚际恒《诗经通论》)更不对,因为“深闺”是后世的事,春秋以前妇女们是参加劳动的,诗三百篇中多此记载可为证。且深闺不深闺与是否佳配没有直接关系,若真如后世之“深闺”,她不见外人,外人也不能见到她,青年就不可能求之了,也更不可能“友之”了,那里是三百篇时的情史呢?以后世情况解古时,是不可能合适的。
第二章,四句诗,承上章自称“君子”的青年,既定“窈窕淑女”,才是自己的好匹配,于是就要去找这样女子了;可是这样女子在那里呢?这里他正在河边,或正沿河而行。见河中参差的荇菜顺着河水或左或右没有一定方向地飘流。这形象引起了他的联想(比而兴)就是那样女子不知在什么地方,也就是难找。这怎么办,找不到又不能‘关关和鸣’,于是决定,对这样子“寤寐求之”。“寤”时能“求”,“寐”中哪能“求”呢?说“寐”也求,是夸张的说法,表示无时无刻不在“求之”。这句已成为多方寻求的典型的形象语言了。“参差”,不整齐的形象。“荇”水草,可食,故名荇菜。白居易有句“水荇菜仍香”的诗。根在水底,茎叶浮水面,随水飘动。“左右流之”,就是无一定方向的形象。
第三章写这个青年决定“寤寐求之”,可是无定方呀!“求之不得”,言寻求之难,无法下手。这怎么办?只有“寤寐”“思服”了,就是无时无刻不在想办法。说“寤思服”也是夸张的笔法。这“寤寐思服”的味况,可不好受呀:“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前句是说思服深切,后句是不停地翻转身体,是思服深切不能入睡的具体形象。这是铺述的笔法,就是赋,这句也已成为我国文学作品上思虑问题不能入睡的典型形象句子了。
第四章写在辗转深思中,想起了荇菜“左右流之”,于是又受到了启发(比而兴):她和荇菜一样左右流之,我就就其左右流而左右采之,就是就其所在而接近她(太古时妇女,诗三百篇上的妇女,都是出外劳动的。史载黄帝妃子螺祖从事蚕桑,秦之先“女修织”),诗三百篇《葛覃》:“是刈是濩”,《卷耳》:“采采卷耳”,《芣苢》:“采采芣苢”,《采菽》:“采菽采菽”……这多了。又诗三百篇时的男女相见也是很随便的,《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是女的要见男的;《野有死麕》:“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是男子找女的;《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是男子直接到女家,既然这样,自然就可以找到了。找到之后,“琴瑟友之”,就是如调琴如鼓瑟一样和她友好相处,“窈窕”是外形,是可见的;“淑”属于内心,必相处才能了解了。“琴瑟友之”就是要体验她淑不淑。(《小雅·常棣》:“如鼓琴瑟”,也是形象和好相处)琴瑟之弦必须调整和谐,才能弹奏。这句已成为男女双方和谐相处的典型形象句子了。
第五章写经过“琴瑟友之”,了解到她是“淑”的,就是她可以成为我的好匹配了。这时已进入男权社会,所以女子结婚叫“于归”(《桃夭》:“之子于归”)。“左右芼之”,就是取而用之,就是使之成为我家的人。这样,就要敲钟击鼓,大大宣扬一下,让人们都知道,她成了我家的人了。“琴瑟友之”是和和谐谐相处,不一定要人们知道。“钟鼓乐之”就是大张旗鼓地要众多人知道,众多人承认,从此二人是夫妇了。所以钟鼓乐之是庆祝,是结婚的形象;虽然这四个字中没有一个可讲作结婚的;但它们组织起来在这具体语言处所,就是结婚的形象了。这句也早已成为我国形象结婚的典型句子了。连最偏僻的乡村都这样使用它,这也就是我们全民对这儿这四个字的理解,所以不以形象看这句是不对的。
总上可知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叙述一个青年寻求理想配偶经过的诗,时间该是春天,地点是野外,河边,家里,主人公是自称“君子”的男青年,事情就是先受启示定条件(比而兴),次是寻求和寻求的困难(赋)以及在困难中想出办法,最后庆祝结婚。夫妇为人伦之始,是社会国家的基础,夫妇的结合在那时可能就是这样的。编排诗的人列它为第一篇,可能就是要以之为典范的。以后婚娶的所有繁琐程序以及发展为父母决定儿女的婚姻,更发展到指腹为婚等,实在都是对诗三百篇时婚姻方式方法的反动,对此汉儒不能辞其咎。所以对这篇的正确理解,和研究中国的古代文化,是很有关系的。又这首诗共五章各有重点,互相连续,谋篇之序是很好的,而且通过这五章把那时成婚配的形象,如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显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知道原来我国古时有一段时期婚配竟是这样的,这给我们的教育意义太巨大了。封建的强制的男女不自由的婚姻制度多么该当反对呀!这首诗对比、兴、赋的用法都很好,最该提出的是以下两项:(一)“寤寐求之”,“寤寐思服”,夸张笔法的艺术技巧很好。“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形象忧思不能入睡;“琴瑟友之”形象和好相处,“钟鼓乐之”形象结构等都是艺术性极高的形象句。(二)第一二四五章前两句,后两句之间,都没有什么直接必然的联系,都是思而后得,得而始感其妙;尤其第四章,承二三章之后由“左右采之”一下跳跃到“琴瑟友之”,给人的艺术技巧感极强,这项可作为体会古典诗作的方法,也可做为自己创作的楷模。《关雎》这首诗是我国两千多年来诗人学习的最高典范,它的优点是说不尽的,把它说成怎么高也不算过分的。 (靳极苍)(二)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之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它的重要性和对它评价之高。《史记·外戚世家》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又《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而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他们的着眼点是迂腐的。但他们对诗之本义的概括却基本正确。问题在于它所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婚姻?这关系到我们对《风》的理解。朱熹《诗集传》“序”说:“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又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说:“《诗》在于声,不在于义,犹今都邑有新声,巷陌竞歌之,岂为其辞义之美哉?直为其声新耳。”朱熹是从诗义方面论述的,郑樵则从声调方面进行解释。我们把二者结合起来,那么可以认为《风》是一种用地方声调歌唱的表达男女爱情的歌谣。尽管朱熹对《关睢》主题的解释并不如此,但从《关睢》的具体表现看,它确是男女言情之作,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求。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孔子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此后,人们评《关雎》皆“折中于夫子”(《史记·孔子世家》),《关雎》究竟如何呢?
此诗原作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章四句。兹从郑玄。第一章以睢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匹配不乱之意,而兴淑女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它那种舒缓平正之音,并以这种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而且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纲目,统摄全诗。第二章之“参差荇菜”是承“关关雎鸠”而来。也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意,应当作流动解。这是以荇菜流动无方喻淑女之难求。“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此为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著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云云‘求’,下云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别。”姚际恒对本章在全诗中重要性的分析,最为卓识。应当补充者,为此章不但以繁弦促管振文气,而且写出了生动逼真的形象,即王士祯《渔洋诗话》所谓“《诗》三百篇真如画工之肖物。”林义光《诗经通解》说:“寐始觉而辗转反侧,则身犹在床。”这种对思念情人的心理的描写,可谓“哀而不伤”者也。第四、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之不同。极写快足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者也。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此诗之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此诗以睢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特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此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语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莫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刘师培《论文杂记》云:“上古之时,……谣谚之音,多循无籁之自然,其所以能谐音律者,一由句各叶韵,二由语句之间多用迭韵双声之字。”此诗虽非各句叶韵,但其对双声叠韵连绵字的运用,却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在用韵方面,此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如鸠、洲、逑叶韵,属幽部;流、求叶韵,也属幽部;得、服、侧叶韵,属职部;采、友叶韵,属之部;芼、乐叶韵,属宵部。这种偶韵式支配着两千多年来我国古典诗歌谐韵的形式。而且全篇三次换韵,又有虚字脚“之”字不入韵,而以虚字之前一字为韵的。这种在用韵方面的参差变化,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对《关雎》,我们应当从诗义和音乐两方面去理解。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他所写的男女之爱情是作为民俗反映出来的。相传古人在仲春之月有会合男女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万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不禁止私奔);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关雎》所咏未必就是这段史实的记实,但是这段史实却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是社会生活,而对社会风俗习尚的描写,能更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风习的画面中,从而就更有真实感。《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并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合起来,以声调传达声义。郑玄《诗谱序》:“《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关雎》篇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