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经鉴赏

诗经《鄘风》译文与赏析

鄘风

鄘风

前面邶风题解里已经说过,周代的鄘地约在今河南汲县东北一代。鄘风大约就是采集在这一带的民歌。鄘风共10篇,计为:柏舟、墙有茨、君子偕老、桑中、鹑之奔奔、定之方中、蝃蝀、相鼠、干旄、载驰。

柏舟

【原文】

泛(1)彼柏舟,在彼中河(2)。髧(3)彼两髦,实(4)维我仪(5)。

之死矢靡它(6)。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7)。

之死矢靡慝(8)。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注释】

(1)泛:形容船在河中不停飘荡的样子。

(2)中河:河中间。

(3)髧(dàn):头发下垂的样子。

(4)实:是。

(5)仪:指的是配偶。

(6)矢靡它:没有其他的。

(7)特:指的是配偶。

(8)慝(tè):邪恶。

【译文】

柏木小船飘荡荡,正好在那河中央。垂发齐眉好少年,是我心中好配偶。

誓死不会变志向。我的天哪,我的娘,为何你们不体谅。

柏木小船飘荡荡,正好在那河边上。垂发齐眉好少年,是我心中好配偶。

誓死不会变志向。我的天哪,我的娘,为何你们不体谅。

【解析】

这是一位宣扬自己爱情自由,要求婚姻自主的歌。诗歌以柏木小船起兴,隐含着命运的飘忽不定。诗中的女子已有自己意中的对象,但母亲却让她另嫁他人,所以她满腔怨恨,发誓要和母亲对抗到底。

这首诗表现了当时民间婚恋的现实状况:一方面,人们在一定范围内仍享有一定的恋爱自由,原始婚俗亦有传承;另一方面普遍的情况已是礼教已通过婚俗和舆论干预生活。所以诗中女子既自行择欢,却又受到母亲的制约。但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诗中也就表现了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恋自由而产生的反抗意识。这也是追求自由爱情最早的诗歌之一。对后世影响较大。

墙有茨

【原文】

墙有茨(1),不可扫也。中冓(2)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3)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4)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5)也,言之辱也。

【注释】

(1)茨(ci):蒺藜。

(2)中冓:宫廷内部。

(3)襄:扫除,清除。

(4)束:打扫干净的意思。

(5)读:说,宣扬。

【译文】

那墙上的蒺藜,不能把它扫除。宫廷中的事,可不能传播它。如果传出去了,实在是丢死人。

那墙上的蒺藜,不能把它去除。宫廷中的私事,可不能细说。如果说出去,丑事太多了。

那墙上的蒺藜,可不能去掉它。宫廷中的事情,可不能胡乱宣扬。如果到处乱说,小心受到惩罚。

【解析】

这是一首讽刺卫国君荒淫无耻的诗歌。卫宣公掠夺了儿子的妻子宣姜,卫宣公死后,长子顽又与宣姜生下了三男二女。这些宫廷中的丑行也是其国家没落的标志。诗的手法是含蓄的,用“中冓之言”来揭露统治者丑恶无耻的行径。以“墙有茨”起兴,也更加耐人寻味。本来,当时卫国宫闱丑闻是妇孺皆知的,用不着明说,诗人特意点到为止,以不言为言,调侃中露讥刺,幽默中见辛辣,比直露叙说更有情趣。此外,全诗皆为俗言俚语,六十九个字中居然有十二个“也”字,相当今语“呀”,读来节奏绵延舒缓,意味俏皮而不油滑,与诗的内容相统一。

君子偕老

【原文】

君子偕老,副(1)笄(2)六珈(3)。委委佗佗(4),如山如河。象服(5)是宜。

子之不淑,云如之何?玼(6)兮玼兮,其之翟(7)也。

鬒发如云,不屑髢(8)也。玉之瑱(9)也,象之揥(10)也。

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11)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12),是绁袢(13)也。

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注释】

(1)副:妇人的一种首饰。

(2)笄(jī):簪。

(3)六珈:笄饰,用玉做成,垂珠有六颗。

(4)委委佗佗(tuó):形容走路庄重美丽的样子。

(5)象服:镶有珠宝,绘有花纹的礼服。

(6)玼(cǐ):花纹绚烂。

(7)翟(dí):绣着山鸡彩羽的象服。

(8)髢(dí):假发。

(9)瑱(tiàn):冠冕上垂在两耳旁的玉。

(10)揥(tì):剃发针,发钗一类的首饰。一说可用于搔头。

(11)瑳(cuō):玉色鲜明洁白。

(12)绉絺(zhòu chī):一种细夏布。

(13)绁袢(xiè pàn):夏天穿的内衣,白色。

【译文】

誓和君子到白首,玉簪首饰插满头。

举止雍容又自得,稳重如山似水柔,美丽礼服很适合。

谁知德行太秽恶,对她真是无奈何!服饰鲜明又绚丽,画羽礼服绣山鸡。

黑亮头发似乌云,无须假发来装饰。美玉耳饰摇又摆,象牙发钗头上戴。

额角白净溢光彩。仿佛尘世降天仙!恍如帝女到人间!

服饰鲜明又绚丽,软软轻纱做外衣。罩上绉纱细葛衫,凉爽内衣夏日宜。

明眸善昧眉秀长,容貌艳丽额宽广。仪容妖冶又妩媚,倾城倾国姿色美!

【解析】

此诗委婉讽刺了卫宣姜的丑行。表面是描写卫宣姜外貌的华贵和美丽,其实是用来对比反衬其行为的丑陋无耻。全诗三章,首章七句,次章九句,末章八句,错落有致。全诗反复铺陈咏叹宣姜服饰容貌之盛美,是为了反衬其内心世界的丑恶与行为的污秽,一句“子之不淑”便将意图体现无疑,这正是对卫宣姜与其继子乱伦之事的讽刺。全诗只这一句明露讽刺,其余诗句均为叹美之辞,含蓄不露,乃为绝佳上乘的笔法。

桑中

【原文】

爰(1)采唐矣?沬(2)之乡矣。云(3)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4)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5)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注释】

(1)爰(yuán):哪里,何处。

(2)沬:地名,在今河南淇县。

(3)云:句首语气词。

(4)期:约会。

(5)庸:姓氏。

【译文】

到哪里去采女萝呢?就到卫邑那里呀。我的心中思念谁?漂亮阿妹她姓姜。

她约我在桑林中,她邀我到上宫中。她送我到淇水畔。

到哪里去采麦穗呢?就到卫邑之北呀。我的心中思念谁?漂亮阿妹她姓弋。

她约我在桑林中,她邀我到上宫中。她送我到淇水畔。

到哪里去采蔓菁呢?就到卫邑之东呀。我的心中思念谁?漂亮阿妹她姓庸。

她约我在丛林中,她邀我到上宫中。她送我到淇水畔。

【解析】

这是一首男子所唱的古朴情歌。他在劳动中回忆甜蜜的爱情,借此来表达对美好爱情的热烈追求。诗三章,全以采摘某种植物起兴。从现代美学角度来看,以采摘植物起兴爱情等题材,在审美上和爱情上具有一定的同构同形关系,因为炽热的情欲与绿意葱茏的草木都可给人带来勃然的欣悦。所以,以“采唐”、“采麦”、“采葑”起兴,在含蓄中有深情,形象中有蕴意。

本篇音韵谐和,读来圆美流转,朗朗上口。全诗采用问答式的写法,一唱三叹中表达了诗人粗犷而热烈,和谐而流畅的情感。读来朗朗上口,对以后的乐府诗产生了很大影响。

鹑之奔奔

【原文】

鹑(1)之奔奔(2),鹊之彊彊(3)。人之无良,我(4)以为兄(5)!

鹊之彊彊,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注释】

(1)鹑:鸟名,即鹌鹑。

(2)奔奔:形容成双相随飞行的样子。

(3)彊彊:同奔奔。

(4)我:“何”之借字,古音我、何相通。

(5)兄:代指君主。

【译文】

鹌鹑双双共相随,喜鹊对对齐飞翔。那人德坏又无耻,我竟尊他作兄长。

喜鹊双双齐歌唱,鹌鹑对对共飞行。那人腐化又无耻,我竟尊他为国君。

【解析】

这首诗的主旨是讽刺、责骂卫国君主荒淫无耻。全诗两章,每章四句,均以“鹑之奔奔”与“鹊之彊彊”起兴,极言禽兽尚有固定的配偶,而卫宣公纳媳杀子、荒淫无耻,其行为可谓腐朽堕落、禽兽不如,枉为人兄、人君。全诗两章只有“兄”、“君”两字不重复,虽然诗人不敢不以之为兄、以之为君,貌似温柔敦厚,实则拈出“兄”、“君”两字,无异于对卫宣公进行口诛笔伐,畅快直切、鞭辟入里。

定之方中

【原文】

定(1)之方中,作于楚宫(2)。揆(3)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4)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5)彼虚(6)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7)。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8),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9)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10)三千。

【注释】

(1)定:定星,又叫营室星。十月之交,黄昏时分,营室星当空而立,宜定方位,造宫室。

(2)楚宫:楚丘的宫庙,楚丘在今河南滑县东。

(3)揆:测度。

(4)椅:梧桐一类的树。

(5)升:登。

(6)虚:山丘。

(7)京:高丘。

(8)零:落(雨)。

(9)说(shuì):歇息。

(10)騋牝(lái pìn):騋,七尺以上的马;牝,母马。

【译文】

营室星照天正中,楚丘动土筑新宫。度量日影测方向,楚丘造房正开工。栽种榛树和栗树,还有梓漆与椅桐,成材伐作琴瑟用。

登临漕邑废墟上,眺望遥远楚丘地。望了楚丘望堂邑,测量大山和高丘,走下田地看农桑。求神占卜显吉兆,结果正是好地方。

好雨夜间已停息,吩咐倌人传命令。天晴早早把车赶,歇在桑田劝农耕。他是正直有为人,内心充实又深沉,拥有良马三千多。

【解析】

这篇风诗意在歌功颂德,称颂的对象则是卫文公。卫国懿公当道时,荒淫腐败,民心离散。公元前660年,狄人攻卫,卫人无斗志,懿公死,卫亡。卫遗民不足千人渡过黄河,齐、宋援卫,立戴公,居于漕邑(今河南滑县旧城东)暂栖。前658年,齐桓公率诸侯助卫迁于楚丘。卫文公受命于危亡之际,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卫国日渐强盛。这首诗短小精悍,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叙述历史事件,因而显得气象宏大,加之诗句中隐含许多天文地理的古代文化成分,使得更具艺术魅力。

蝃蝀

【原文】

蝃蝀(1)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2),远父母兄弟。

朝隮(3)于西,崇朝(4)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5)昏姻也。大无信(6)也,不知命也!

【注释】

(1)蝃蝀(dì dōng):彩虹,爱情与婚姻的象征。

(2)行:出嫁。

(3)隮(jī):一说升云,一说虹。

(4)崇朝:整个早晨。

(5)怀:古与“坏”通用,破坏,败坏。

(6)信:贞洁。

【译文】

一条彩虹出东方,没人胆敢将它指。一个女子出嫁了,远离父母和兄弟。

朝虹出现在西方,早上全是濛濛雨。一个女子出嫁了,远离兄弟和父母。

这样一个恶女子,破坏婚姻和礼节!太没贞信真无理,父母之命不知依!

【解析】

此诗的主题是指责一个女子不听父母之言私自与恋人私奔的行为,表现了当时的婚姻习俗和古代的礼节。按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个不从母命的私奔女子,其实正是一个反抗礼教制度、争取婚姻自由的勇敢女性。封建社会对婚丧喜庆有着极其严格的礼仪规定,如婚事就得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事人无权自主择偶。因此,这种大胆的私奔行为必定为封建礼教所不容,一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便将她视作淫妇而进行严厉的斥责。这首诗的现实意义也在于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

相鼠

【原文】

相(1)鼠有皮,人而无仪(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3)?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4)!人而无止,不死何俟(5)?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6)死?

【注释】

(1)相:看,视。

(2)仪:威仪,好样子。

(3)何为:做什么,干什么。

(4)止:用礼仪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5)俟:等待。

(6)遄:快。

【译文】

看那老鼠还有皮,做人怎能没仪容。做人如果没仪容,不如早早地去死。

看那老鼠还有齿,做人怎能没节制。做人如果没节制,不死等着做什么?

看那老鼠还有体,做人怎能不守礼。做人如果不守礼,赶快去死别犹豫。

【解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毛诗序》中所说“《相鼠》,刺无礼也。”讽刺斥责官员位居高位却不讲礼仪,做些不可见人的龌龊事。诗中用老鼠来和统治者们相比,老鼠还“有皮”、“有齿”、“有体”,可是这些龌龊的统治者们却“无仪”、“无礼”、“无止”。而“胡不遄死”这句则表现了人民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诗中所讽刺的具体是什么人,现在已无从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诗人当时是有所指的,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的低下,这样没有道德的人怎么能治理好国家,怎么使人民丰衣足食呢?

干旄

【原文】

孑孑(1)干旄(2),在浚之郊。素丝纰(3)之,良马四之。彼姝者子,何以畀(4)之?

孑孑干旟(5),在浚之都。素丝组(6)之,良马五之。彼姝者子,何以予之?

孑孑干旌(7),在浚之城。素丝祝(8)之,良马六之。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注释】

(1)孑孑:突出之貌。指旗帜显眼,高挂杆上。

(2)旄:同“牦”,牦牛尾。

(3)纰(pí):连缀。在衣冠或旗帜上镶边。

(4)畀(bì):给予。

(5)旟(yú):画有鸟隼的旗。

(6)组:编织。

(7)旌(jing):旗的一种。挂牦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鸟羽。

(8)祝:“属”的假借字,编连缝合。

【译文】

高扬旗帜垂牦尾,驾车郊外行如飞。

白色丝线镶旗边,好马四匹后相随。

那位美好的贤人,该拿什么来送他?

高扬旗上画鸟隼,驾车已近浚城头。

白色丝线织旗上,好马五匹奔驰后。

那位美好的贤人,该拿什么来相赠?

高扬旗上垂鸟羽,驾车已经到城区。

白色丝线缝旗上,好马六匹驰驱后。

那位美好的贤人,该拿什么来告白?

【解析】

这首诗的主旨大概是说卫文公求贤若渴。诗用赋体,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可完全重复的句子仅“彼姝者子”一句,这似乎也突出了那位“姝者”在全诗中的重要性,也表现了统治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全诗通过词语的变化来突显时空的变换,每章句式整齐但又不完全雷同,这体现了诗人用词的变化多端,因而是较为成熟的艺术作品,不同于其他淳朴的抒情诗歌。

载驰

【原文】

载(1)驰载驱,归唁(2)卫侯。驱马悠悠(3),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4),不能旋反。

视(5)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尔不臧,我思不閟(6)。陟彼阿丘,言(7)采其蝱(8)。

女子善怀(9),亦各有行。许人尤(10)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11)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12)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注释】

(1)载:“乃”的意思,发语词。

(2)唁(yàn):吊唁,慰问死者家属。

(3)悠悠:远的样子。

(4)嘉:赞许,赞同,认为好。

(5)视:比较。

(6)閟(bì):同“闭”,闭塞不通。

(7)言:语助词。

(8)蝱(máng):贝母草。

(9)善怀:多忧思,多思虑。

(10)芃芃(péng):草茂盛的样子。

(11)尤:过错。

(12)百:形容多的意思。

【译文】

车马奔驰加快鞭,回到卫国去吊唁。策马向前路遥遥,恨不一步到漕地。

许国大夫来追我,他们如此我忧虑。既然你们不赞同,我又怎能往回赶。

看来你们没良策,我的计划就可行。既然你们不赞同,我又怎能重返城。

看来你们没良策,我的想法能实现。登上那个高山丘,采集贝母治忧愁。

虽说女子爱多想,必是自有其主张。许国大夫指责我,他们幼稚又狂妄。

我在田野独自行,麦苗茂密不忍看。快求大国来相助,依靠他们来救援。

许国大夫臣子们,不要责怪我主张。尽管你们计谋多,不如让我跑一趟。

【解析】

相传此诗为许穆夫人所作。许穆夫人名义上是卫宣公与宣姜之女,实际上是顽与宣姜私会所生。卫国被狄人所灭后,由于得到宋国的帮助,在漕邑安顿下来。许穆夫人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赶去慰问,并提出了要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狄国的主张,遭到许国大夫的强烈反对。许穆夫人悲愤交加,写了这首诗歌来表达对故国的担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许穆夫人也是我国历史上有最早记载的女诗人。是一位有政治头脑、有坚定主见、又极富爱国激情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