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年不满百
—知足,而后常乐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开篇,我想说说蝜蝂的故事。
蝜蝂是一种喜欢背东西的小虫,看见东西就喜欢捡起来背着,直到被压得爬不起来。有人因为可怜它而替它拿掉,它却一如既往地捡东西背,最终逃不掉累死的命运。
蝜蝂是柳宗元笔下的一种昆虫,至于究竟是不是他杜撰出来的,还不是很清楚。柳宗元写蝜蝂,实则讽刺那些贪得无厌的人,不满足于现状、不自量力地想获得更多,最后定然是没有好下场的。
儿时,家里的大人给我们分糖果,我们总是惦记着他们包里是不是有更多更好吃的东西。遇到这种情况,我妈经常会推一下我的脑门说,你怎么吃着碗里瞧着锅里啊。如今想来,我们年少时的这种行为和蝜蝂倒是有些相似。
人大多是贪婪的,只是贪的东西不同而已,或是财富,或是名利,或是其他更多的。古代的帝王们,他们有钱有权有后宫佳丽三千,照理说应该知足了吧,可他们却惦记着永生永世享受当下的一切,于是便开始炼丹求长生不老药。且不说秦始皇,就连汉武帝、唐太宗这样出类拔萃的明君,晚年也犯了这样的错误。难怪古人常说,人心不足蛇吞象。
皇帝们惦记着长生不老,那些王公贵族则想着封妻荫子,希望后世子孙能够像他们一样享受荣华富贵,一生无忧。所以本诗作者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人活在世人通常不满百岁,心中却为千万年后忧愁,这又是何苦。
白天短暂黑夜漫长,为何不秉烛夜游呢?
人活着就该及时行乐,为何总是等到明年?
愚昧的人才会总想着积攒财富,连后世子孙都会嗤笑他们不懂享受。
像王子乔那样的仙人,恐怕很难再等到了。
此番陈述,令我想到了那些生前就忙着为自己死后选一块风水宝地的人。秦始皇即位就开始修皇陵,暂且不说了,他是皇帝,皇帝自然有他们的特权。民间稍微有点钱的人都信奉“风水宝地”之说,甚至为此强占百姓地皮,闹出了不少事端。
人生苦短,活着的事尚未完成就想着死去以后如何如何,未免考虑得有些“周到”过头了。就像忧天的杞人,天还没塌呢,何必总是想着它要塌?有这忧心的时间,还不如多享受享受快乐。
《生年不满百》的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前文《青青陵上柏》的作者大体上还是一致的:把握当下,及时行乐,莫要辜负宝贵的光阴。昭明太子所编选的这十九首五言诗都是东汉时期的作品,时间背景符合,这些诗的作者经历的或者看到的,很有可能都差不多,所以他们诗中透露出一致的想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还是李太白概括得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成天瞻前顾后担心这担心那的人,心理上就背着比一般人更大的包袱,他们是无法真正活得开心的,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再大的权力,也只会徒增他们的烦恼罢了。因此作者讽刺他们,这么不懂得享受,连子孙后代都会嗤笑啊!只是在那个时代,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人,社会越是动荡,他们考虑得也就越多,日日忧夜夜愁,也不怕愁得白头。像王子乔那样能够死后成仙的人,世间恐怕再也没有了。
王子乔又叫王乔鹤,他本名姬晋,东周时周灵王的太子,因为直言相谏得罪了周灵王,被废除了太子身份,贬为庶人,三年后郁郁而终。他生前跟师旷说过,三年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由于他能预知生死,后人都认为他真的上天到玉帝那儿当神仙去了。
关于王子乔成仙后的事,《列仙传》有所记载。
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嵩山首焉。
有人羡慕王子乔能成仙,不过他的名字被人提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德行能够服众,比如,屈原有诗云“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
至于王子乔究竟有没有成仙,那就不得而知了。后世之人常羡慕他的际遇,他们希望自己死后也能像王子乔一样,羽化成仙。然成仙和长生不老一样,都是人在得到权势和财富之后不满于现状而构想出来的,人死如灯灭,有没有灵魂尚且不知道,又何来成仙之说。作者借王子乔之事,所讽刺的正是那些不知满足,幻想着要当神仙的人。若是能活得开心,成仙又算得了什么呢!
乐府诗《西门行》和《生年不满百》在措辞和诗意上都十分相似。
出西门,步念之。
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
夫为乐,为乐当及时。
何能坐愁怫郁,当复待来兹。
饮醇酒,炙肥牛。
请呼心所欢,可用解忧愁。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而夜长,何不秉烛游。
自非仙人王子乔,计会寿命难与期。
人寿非金石,年命安可期。
贪财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人生百年,光阴匆匆飞逝,谁都无法预料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保险公司喜欢这样打广告:人有旦夕祸福。这句话说得太对了,人都有生老病死,在医学这么发达的现代社会尚且有绝症,更何况是古代。连自己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哪来那么多心思去想着死后成仙之事?
既然如此,还不如好好享受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