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经鉴赏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古典爱情诗歌

青青河畔草

—是离愁,是别绪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阁楼上倚窗远眺的女子,无论她的穿戴有多华丽,容颜有多精致,我总会先入为主地认为她眼角眉梢凝结着哀愁。美丽与哀愁,这两个词总是会结伴一起出现,仿佛美女天生就该多愁善感。病如西子的林妹妹,不就天天蹙着眉头吗?难怪宝玉初次见她就替她取字为“颦”。到了后来,宝钗等人也都喊黛玉为颦丫头,“颦”即皱眉的意思。

为何皱眉?心中有愁,眉头也皱。

男子愁,大抵是为家事国事,也或许是为前程理想,但女子愁来愁去,无论如何总逃不过一个“情”字。

诗中的女主人公长得很美,看外貌描写就知道。她体态轻盈,婀娜绰约;容颜皎皎,宛若明月;妆容艳丽,明媚动人;素手纤纤,肤若凝脂。美丽如斯,她本该是幸运的,然而一旦触碰到“情”字,所有的美丽都会成为铺垫,毕竟我们从未听说过丑女为情所困而整天愁眉不展。

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心情,她站在窗边凝视远方。河畔,青草离离一直蔓延到天际,却不见心中那个人的身影。园中的柳树郁郁葱葱,长得格外茂盛。折柳意味着离别,那满树的柳枝等于几次分离?万物复苏的春天,草青柳绿,百花争艳,尽是一派繁盛的景象,唯独她的心如秋日里凋谢的花朵,零落成泥碾作尘,不知是否香如故?

回忆过去,她的出身并不好。她曾是倚楼卖笑的倡家女,日日载歌载舞,笑容满面,心中却一片凄凉。生活所迫,无论多么不情愿她也只能强颜欢笑。

《说文解字》中说:“倡,乐也。”即从事歌舞表演的艺人,类似于民国电视剧里“百乐门”“大上海”等夜总会的歌女或舞女。隋唐时期,娼业发展迅速,“倡”也有了“娼”的意思,卢思道《夜闻邻妓》一诗中就有“倡楼对三道,吹台临九重”这么一句,以至于到现在我们对倡女的理解经常停留在“妓女”这一印象当中,其实这是很片面的。

在隋唐之前,倡女虽然和妓女有很大的差别,但地位却一样低贱,常被人所看不起。正如周璇那首大名鼎鼎的《夜上海》中所唱的:“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乐声响,歌舞升平。只见她,笑脸迎,谁知她内心苦闷。夜生活,都为了,衣食住行。”

对于倡女们来说,她们最大的愿望无非是寻一户好人家,不求大富大贵,只愿离开那个华丽的牢笼,哪怕一生平淡。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在进宫之前就是一位地位低下的歌女,她因其兄李延年的一首《佳人曲》而被封为妃子,从此一跃飞上枝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另,曹操的皇后卞夫人也是倡女出身。

像李夫人、汴皇后这样的例子终归还是少数,绝大部分倡女的生活还是很坎坷的。

说到歌女,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恐怕是白居易《琵琶行》中那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琵琶女本是长安城内炙手可热的歌女,常有五陵少年为她一掷千金,风头一时无两。然红颜易老,岁月无情,时光荏苒中,绝色的少女容颜渐渐衰老。

“以色侍人者,色衰而爱驰。”已经失去往日风光的琵琶女后来嫁给了贩卖茶叶的商人。商人常年在外跑生意,对琵琶女并不怎么看重,婚后的日子聚少离多。

这位女主人公的遭遇和琵琶女可谓如出一辙,同是倡女出身,同是丈夫常年在外,聚少离多。她们一样日夜盼望着丈夫的归来,然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独守空床的寂寞就像一块堵在心头的冰,冰冷而坚硬,不知何时才能融化。她们就这样一天天,一夜夜,一直守候着。

在闺怨中,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描述:女子独立搂头,举目远眺,愁容满面,等待着心上人(丈夫)的归来。离愁别绪,往往只有当局者才能明白其中的苦楚。

诗的篇幅不长,就像用剪刀截取了生活中一个很小的片段,“咔嚓”一声,却足以反映这位倡女日日的愁怨。细细品味她的妆容,不难发现她是做过精心打扮的,而这样的打扮自然是为了她的丈夫。她希望丈夫回来,第一眼就能看到她美丽的容颜,在这百花争艳的春天里,她愿为他成为最灿烂的那朵花。

河畔青草离离,园中柳树郁郁,何时,她的爱情才能如这青草和柳树一样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