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千剑而后识器
“观千剑而后识器,观千曲而后晓声。”(《文心雕龙·知音》)会喝好茶,先要有坐茶馆的功夫,要有长期品茶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喝惯白开水的人,对龙井芽茶,珠兰窨片的好处,恐怕是敬谢不敏的。而丰富的赏析经验才可以培养审美直觉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对于作品的优劣高下可以一望而心知,判断大致不差,好比品酒的专家或“一刀准”的庖丁。这种审美感受力,在赏析中是极为重要的,必须在长期审美实践中逐步养成。一位对古代诗词知之不多的读者,可能把“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红颜近日虽欺我,白发他年不让君”等诗句当成唐诗妙语,一旦他熟悉李、杜、王、孟名作懂得什么是情韵之后,再回顾自己一向偏爱的“杰作”,或许会面皮发红,感到惭愧。《围炉诗话》引贺裳语云“不读全唐诗,不见盛唐之妙;不遍读盛唐诸公诗,不见李杜之妙也。”然而,在汗牛充栋的古代诗词总集和别集中,应先取法乎上,即从头号的杰作读起。在精熟名家杰作的基础上广泛涉猎,也就等于据了“一览众山小”的角度。而纵观历代诗歌选本和断代诗词选本为数甚多,今日的古代诗词爱好者须从一两种精选本入手。如程千帆、沈祖棻《古诗今选》,这是一本汉魏六朝唐宋诗的选本,分量适中,持择极精,编次独特,注释扼要。但只限于诗。词的选本,可从张惠言《词选》、陈匪石《宋词举》入手,此二种书选量极少,但都是最本色,最具代表性的词作,进而可读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精熟名篇之后,便可根据个人爱好,选读作家选集、别集,同时尽可能广泛阅览,翻翻总集类书籍,使自己的眼光更加开阔。偏见是鉴赏的一敌,狭窄的心胸不能领略奇姿异彩的作品,只有玩索更多的、种类复杂的、风格各异的诗词,供你比较的资料才愈丰富,你的鉴别力才愈可靠。同时,可以有意识玩味一些失败之作,因为“知道什么东西不好,就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了,我们读了一篇不好的文章,如果能一一指摘出它的毛病,等于读一篇好的文章能一一领会它的好处。”(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知道“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的咏梅句之拙劣,便知道“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高致;知道“老觉腰金重,慵便玉枕凉”的夸富贵之句的滞累,便知道“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的空灵;知道“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的直露,便知道“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的蕴藉。
比较,不但可以使作品的妍媸高下优劣立见;对于互有异同的佳作,还可在互较短长的玩味中,使其优点和特色相得益彰。张九龄《望月怀远》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有同一主题而在篇幅上相差很大的两篇名作,参较阅读下,两诗在意味上互相发明:
《望月怀远》1.海上生明月2.天涯共此时3.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4.灭烛怜光满5.拂衣觉露滋6.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春江花月夜》(节)1.海上明月共潮生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4.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上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5.空中流霜不觉飞6.此时相望不相闻昨夜闲潭梦落花
不仅如此,在参读中,愈觉《望月怀远》的含蓄深蕴,便愈觉《春江花月夜》的往复回环、尽情尽致之妙。类似可以参读,短长互较之作还有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与高适《燕歌行》、元稹的《行宫》与《连昌宫词》、李商隐的《马嵬》(海外徒闻)与白居易《长恨歌》等等。由此可见,比较的方法不仅产生于丰富的阅读实践,而且要阅读时善于联想。有的西方心理学家认为联想分散注意力,会防碍审美鉴赏。对于具象的审美客体,确实如此,需要凝神观照;然而对于已经符号文字化了的诗词形象,又岂可没有联想力呢。联想参较是有益解诗的,我们读杜甫“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去蜀》),如能从首句联想到“肉食者谋”(《左传》)那句老话,便不难明白作者话中之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读高适《塞上听吹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如能联想到“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李益《夜上西城》),不仅可以确解诗意,同时也就明白了那诗句拆用曲名的奇妙。比较方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优劣的鉴别,特色的辩认,有时对于诗意的揣摸、用语的确解也有帮助,特别是在工具书上找不到现成答案的时候,比较认知乃为不二法门。秦韬玉《贫女》诗云: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或望文生训,将“风流”解为“举止潇洒”,“高格调”解作“气度超群”(社科院文研所《唐诗选》),其实似是而非。如参较以白居易“时世高梳髻,风流淡作妆”(《江南喜逢萧九彻》)、“风流夸堕髻,时世斗啼眉”(《代书寄微之》),则可知“时世”与“风流”可互换,同义。(徐仁甫先生说“风流”即“流风”。)“高格调”是包括“淡作妆”、“高梳髻”、“堕髻”、“啼眉”在内的化妆风格。“谁爱”、“共怜”云云,乃以问答语写一时风气,以见贫女无法赶时髦。不参较同时诗文,是难得确解的。又如王维《少年行》句云:“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或注前一句为:“少年人不理会人们不向边庭受苦的想法,……‘孰知’,谁又知道。”增字解“经”,颇为费解。正确的注释应是:“是说少年深深知道不宜去边庭受苦,……‘孰知’,熟知。”杜诗“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垂老别》),“孰知”的用法是彼此相同的。高适《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一说指李广,一说指李牧,皆可能。但究竟是李广还是李牧?比较参阅同时诗人所写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等句,大体有一共同的指向。王维《鸟鸣涧》前二句写月出前空山绝对的安静,“人闲”、“夜静”、“春山空”均见无声。“桂花落”何以能形无声?如读者能联系刘长卿“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送严士元》),则可发会心之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