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入门

诗词常识讲解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集是由孔子删订的《诗经》。它由「风」、「雅」和「颂」三部分组成,其中「风」是先秦各国的民歌,「雅」和「颂」则是朝廷郊庙祭祀或典礼的乐歌的歌词,在当时都是和乐而歌的歌曲。可能是因为当时记谱的困难(或没有谱),这些歌曲的音乐部分便逐渐被历史的长河冲刷乾淨,最后只剩下无乐的「歌词」。

为了找回文字和音乐这对孪生兄妹中的另一个,历史慷慨地赋予了人类两种完全不同的方法。

第一种是使用「分析法」独立地发展音乐理论:从音乐的最小元素「声音」(不同频率的振动)开始,进而「音阶」、「乐句」、「乐章」,伴之以「节拍」、「强弱」和「调式」等概念。这样的音乐理论和文字没有关系,完全是另一种「语言」。它可以产生单独的「器乐曲」,在一定范围内表达带有个人特徵的朦胧的情感;也可与歌词结合,暂时地重现当初孪生兄妹的和谐美。「分析法」追求的是个性化和个人的自由。

另一种是使用「综合法」把文字和音乐和谐地合为一体。这种方法的根据是中国文字本身的音乐内涵:中文有「四声」(据称还有「五声」的读法),基本和古代音乐的「五声音阶」对应。「句读」和中文单、双音词的首字重音构成了「节拍」和「强弱」的概念;「歌词」本身的句子和分段对应于「乐句」和「乐章」。这种办法在形式上不如前一种那样多样化,但却把文字和音乐融为一体:只要是按这种办法写的「歌词」,它就已经自带了「音乐」了,用不著担心「乐谱」会丢失。「综合法」追求的是共同遵循的原则,不是个人的自由。

按「分析法」发展音乐理论,中西没有太大区别,只是中国旋律更美而西方立体感强;按「综合法」发展文字和音乐的统一体,就主要表现在从初唐到盛唐的诗歌格律化和宋代的「词学」的发展中;由于西方语言单词没有四声的读法,虽然西方诗中的「格律诗」也有很严格的规则和模式,但其音乐感仍逊中国格律诗一筹。

阅读一首歌曲的歌词和听这首歌曲是有很大差别的;同样,读一首不合格律的诗和读一首合乎格律的诗感受也会不同。虽说不会唱歌也能生活,但当我们要唱歌、特别是要登台演唱时,我们就需要学会怎样唱;不会写诗也能生活,但当我们要写诗、特别是要公开发表时,我们就需要尽量写得像一首诗。当我们写诗而不写别的文体时,实际上就是承认了诗有别于别的文体的地方,而诗的特点是从诗对格律的特殊要求而来的,当我们放弃了这些要求,写出的「诗」也就失去了诗的基本特点。

随著写诗的作者越来越多,其中许多人希望自己在诗词的方法和技巧方面懂一点基本的知识,以便提高自己写诗的水平。为满足读者这一要求,我们特开闢了这一专栏,通过一些短小的文章向有兴趣写诗词读者们介绍一些最基本、实用的诗词格律方面的常识。我们介绍的内容目前暂时限定在五、七言格律诗和词牌中的一些比较简单的小令上。

对于长期不按规则写诗的人,要一下子完全遵守诗词格律是很难的。如果採取「用其精神」的办法:明白了基本规则后尽量往对的方向努力,一步步地来,那怕再慢,只要坚持一点点地作下去,一定会在不长的时间内使自己的诗作有一个明显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