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人物

品读苏东坡之秦少游:赏花归去马如飞

/秦少游:赏花归去马如飞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秦少游《回文诗》

高邮才子秦少游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最得苏东坡的喜爱​‍‌‍​‍‌‍‌‍​‍​‍‌‍​‍‌‍​‍​‍‌‍​‍‌​‍​‍​‍‌‍​‍​‍​‍‌‍‌‍‌‍‌‍​‍‌‍​‍​​‍​‍​‍​‍​‍​‍​‍‌‍​‍‌‍​‍‌‍‌‍‌‍​。民间流传着很多苏东坡和秦少游吟诗赋对的故事,人们茶余饭后最津津乐道的就是“苏小妹三难新郎”。苏小妹是谁?我想只要提起她,许多人的嘴角就会不自主地上扬,因为她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的妹妹。传说中的“三难新郎”的主人公就是秦少游。原本苏家有个才智双全的苏小妹已是杜撰,因此“三难新郎”的故事也不足为信。但由此可见人们对苏东坡的喜爱之深,也说明他与秦少游交情的深厚。

传说有一回,苏轼去秦少游家,可是他却不在。家人告诉苏轼,秦少游外出游玩去了,很可能到佛印和尚那儿了。于是苏轼写信去询问他的情况,秦少游看到苏轼的来信后,就写了一封只有14字的怪信,派人带回给苏轼。苏轼看了信后,连声叫好,原来这封信是一首回文诗。内容如下: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回文诗又叫回环诗,可以正着读、反着读、横着读、斜着读,读起来回环往复,朗朗上口。给人感觉诗意绵延无尽,产生荡气回肠、兴趣盎然的美感。

回文诗最著名的要数《璇玑图》。传说南北朝时期,前秦女子苏惠,是秦州刺史窦滔的妻子。苏惠知识广博,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耀,深得丈夫窦滔敬重。然而,窦滔有这样的佳人还不满足,偏偏要去宠爱他的宠姬赵阳台。备受冷落的苏惠心中自然不满,于是窦滔到襄阳做官时,苏惠不肯与他同往,他就带着赵阳台去赴任。

窦滔走后,苏惠万分思念,于是她将相思之情,织成一块八寸见方的五色锦缎,用文字织成回文诗,这便是有名的《璇玑图》。此图八百多字,无论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退一字读、迭一字读,均可成诗。可以读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共一千多首,才情之妙,贯古超今。织者的悠悠情思,缠绵爱意,跃然在字里行间。

窦滔接到《璇玑图》图后,深深地被感动了,于是他幡然醒悟,当即打发赵阳台返回关中,并用隆重的礼仪接苏惠来襄阳。

苏惠用她的旷世才情挽回了自己的爱情,自此回文诗得以广泛流传。古人常用诗语,但能用回文诗者,非才华横溢者难以驾驭。由此可见,秦少游才品不凡,所以苏东坡连声叫好。

历史上的秦少游,并非像传说中所说的那样,是个喜剧人物。其实,历史上真正的秦少游和苏东坡之间的故事,是带有浓重悲剧色彩的。

苏东坡与秦少游的交往,始于熙宁七年(1074年)。那时已三十岁的秦观虽名动江南,却入京应试不第。一个人才高,未必擅长考试,比如苏轼的老爹苏洵也是这样,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却屡试不第。秦少游退居高邮后,心情颇为惆怅。这时苏东坡给秦少游写了一封信,说:“此不足为太虚损益,但吊有司之不幸耳。”这是苏东坡第一次给秦少游写信,此前虽然秦少游多次写信给苏东坡,但苏东坡皆未能回信。现在,在秦少游失意时,苏东坡给了他真诚的关怀,这让秦少游怎能不感动?

第二年,“乌台诗案”事起,苏轼九死一生。在苏轼被贬黄州的这段时期,秦观又有过一次落第的经历。后来,苏东坡从黄州移居汝州,他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推荐秦少游。王安石和苏东坡两人虽然政见不合,但是私交还是不错的,彼此欣赏对方的才学,可谓英雄惜英雄。宋朝的文人高尚之处就在这里,范仲淹和吕夷简,王安石和司马光,虽然在朝堂之上,他们的政见不合,但在私下里却是彼此欣赏的朋友,他们的行为、道德、操守,都是为后世所称颂的君子!

苏东坡在信中说:

向屡言高邮进士秦观太虚,公亦粗知其人,今得其诗文数十首,拜呈。词格高下,固已无逃于左右,独其行义修饬,才敏过人,有志于忠义者,其请以身任之。此外,博综史传,通晓佛书,讲集医药,明练法律,若此类,未易以一一数也。才难之叹,古今共之,如观等辈,实不易得。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其他无所望也。

王安石见信后给苏东坡回了一封简短的信,他在信中隐含调侃挖苦苏轼之意。因为,当时的苏轼被贬官在外,自己还立足未稳,尚处于“盘桓江北,俯仰逾月”的境地,却已经在关照秦少游了。在王安石看来,无论在官场政治还是在仕途人际,都应该懂得把握分寸,而苏轼这样的天才文人,恰恰是不谙此道。这件事只能说明苏东坡爱才不遗余力,同时也说明苏东坡和秦少游的政治水平处于幼稚状态​‍‌‍​‍‌‍‌‍​‍​‍‌‍​‍‌‍​‍​‍‌‍​‍‌​‍​‍​‍‌‍​‍​‍​‍‌‍‌‍‌‍‌‍​‍‌‍​‍​​‍​‍​‍​‍​‍​‍​‍‌‍​‍‌‍​‍‌‍‌‍‌‍​。

苏门四学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后来苏东坡被高太后召回京师,迎来了他仕途生涯中最辉煌的时代,那时苏轼任礼部尚书,秦少游便也在京师任职。这时他们在一起诗词歌赋的时间比较多。其余时期,苏东坡和秦少游都在各自贬谪的途中,难以相聚,又哪来的诗词歌赋相和呢?民间流传最多的故事,大多也应当发生在此时。可是人生怎么可能都是得意时的“一日看尽长安花”,事实是在苏东坡和秦少游的后半生中,他们的友情一直被“误随车”之错笼罩着。等秦少游死后,苏东坡获悉其中原委,不禁痛惜“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为了纪念这份友情,苏东坡将秦少游的那首《踏莎行》中的一句“郴州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书写在折扇面上。

元祐六年(1091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苏辙得知密折的内容后就告诉了哥哥苏轼,可苏轼又将此事告诉了秦少游。秦少游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也被附带弹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他找到了推荐自己的人赵君锡,他天真地以为,赵君锡能够像他所想的那样去反弹贾易。然而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陷于极端的被动之中,他们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于是苏家兄弟二人又被贬谪流放。自此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其实,在这件事中,错在苏东坡不谨慎,而秦少游也是政治幼稚,他的方寸大乱授人以柄。苏东坡的内心对秦少游失态的埋怨,似乎超过了对贾易、赵君锡凶狠的弹劾。“少游近致一场闹”已显示出他对秦少游不形于辞色的芥蒂。虽然苏东坡和秦少游之间,再也没有提起过此事,但朋友间的沉默,有时确实是因为对友情的失望。

因为都被流放了,也就自此了绝音信。秦少游陷入了孤立、被有意冷落的境地。他希望能通过黄庭坚将自己的心意转告给苏东坡,可是黄庭坚在给秦少游的回信中,也是不尽的冷嘲热讽。

“郴州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以前不懂秦少游的此句词怎么会成为苏东坡的绝爱,现在才明白原来这是秦少游对苏东坡的真情表白。意思是:我之所以被流放到潇湘,是因为被看做了你的朋党,就像郴江本来就绕着郴山一样,成为你的朋党是我不可移易的天性。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确实,当苏东坡被流放到海南时,秦少游还在惦记着他。秦少游这样的真情表白,苏东坡知道后万般愧疚,愧疚自己对他的冷落,可年少自己十三岁的少游,却郁闷交加地死在自己之前,自己连最后倾吐愧疚的机会都没有了。苏东坡对秦少游的冷淡,成了生者与死者之间永远的遗憾,所以他只能感慨“少游已矣,虽万人莫赎”。为了减少内心的愧疚之情,苏东坡只有把秦少游那句词写在折扇上,时时念着他。苏东坡这种“我负少年”的伤痛与悔恨,已昭然在纸间。

据说秦少游是酒醉后坐在秋千架上含笑而亡的,因为他终究在有生之年见了一辈子最器重、最倾慕,同时最愧对的苏东坡……

我倒希望苏东坡真的有个妹妹叫苏小妹,也倒希望历史上真的有“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那样,秦少游和苏东坡之间的遗憾会不会少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