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送郭司仓》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送郭司仓

王昌龄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王昌龄(约690—756),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举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中博学宏词科,授氾水县(在今河南省荥阳市氾水)尉。开元二十七年(739)贬谪岭南,次年北归,出任江宁县(今属江苏南京市)丞。后以不拘小节,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尉。他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离开龙标东归,在亳州(今安徽亳州市)为刺史闾丘晓所害。《旧唐书·王昌龄传》称:“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適,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王昌龄因而也与小官员有着亲密的来往。《全唐诗》录其诗四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四首又四句。

据《旧唐书·职官志三》可知,司仓是个州级管理仓库的官员,上州从七品下、中州正八品下、下州从八品下。《送郭司仓》表现了主人对客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起句扣题写送别的环境之美,碧绿的淮河水就映照在门前,主人正在为客人举行送别的宴会,当时天色尚早,看上去是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

次句写主人依依惜别的心情。由于酒逢知己千杯少,所以这顿别宴从白日当空一直吃到夕阳西下。由于时间已晚,客人又喝了不少酒,于是主人便盛情邀请客人留下来。

三句写客人觉得不便继续打扰,坚持要走,于是诗人沿着淮河边的大堤将客人送了一程又一程,而皎洁的月亮始终伴随着客人。当然“明月”也寄托了主人的友情,在听说王昌龄被贬龙标后,李白特地写了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现代歌词也有“月亮代表我的心”的说法。“掾”指官府的属吏,“良掾”即好官,指郭司仓。

四句写伴随着春天的步伐,淮河里的潮水一夜比一夜大。而这一浪高过一浪的春潮不正是主人惜别的情感吗?首句写淮河,末句仍然写淮河,正好收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当然这两句诗也写出了淮河在白天与夜晚的不同特点。

贯穿这首诗的线索是惜别之情,第一句写饯别客人,第二句写挽留客人,第三句写送别客人。第四句写与客人分手时,大家的惜别之情就像淮河里的春潮一样汹涌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