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春夜》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春  夜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举进士,签书淮南判官。神宗时,两次任宰相,积极推行新法,遭到守旧派的反对,辞官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神宗死后,新法尽废,王安石也忧愤而死。他的歌创作关注现实,讲究修辞,喜用典故,对宋诗风格的形成颇有影响。《四库全书》收《临川集》一百卷,《全宋诗》录其诗四十卷又二十九句,题二则。

《春夜》一作《夜值》。按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轮流有一人在学士院值班留宿。王安石于英宗治平四年(1067)九月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神宗熙宁元年(1068)四月到任,此诗当写于熙宁二年(1069)早春。当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

前两句扣题写诗人夜值时所见所闻所感。首句交代了地点与时间,地点是在学士院,金炉与宫漏说明了这一点,“金炉”指铜做的香炉,说金炉显然比说铜炉更富有色彩,更美。“漏”是古计时器,通常由漏水壶与受水壶组成。受水壶有刻度,水到了某一刻度就表明到了某一时刻。时间是天快亮了,“香烬”与“漏声残”说明了这一点。“漏声残”是漏水壶的水快漏完了,因此天也快亮了。次句写诗人很长时间都没有睡觉,因为他感受到了习习轻风与阵阵寒意。这句诗写出了早春风的特点,比较轻缓,但是还比较寒冷。

后两句写诗人拂晓时的心情,栏杆上花的影子在月光中摇曳着,这美丽的春色惹得人难以入眠。末句表明诗人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栏杆前的花可以说一样高,月亮高高在上,花及其影子就比较短、比较低,在栏杆下面看不见;而月亮接近地面,花及其影子就比较长、比较高,摇曳在栏杆上面,就看得比较清楚了。

为什么诗人夜值时激动得睡不着觉呢?如果我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就会发现当时正处于变法的前夕,作为这场变法的主角,王安石既兴奋,又感到不安,这正如春夜时分,朦胧的花影是那么诱人,而剪剪轻风又使人感到阵阵寒意。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怀着这样的心情,诗人只能彻夜不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