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甫《漫兴》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漫  兴

杜 甫

断肠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本卷《绝句》已介绍。杜甫于肃宗乾元二年(759)岁末到达成都,住在西郊浣花溪的寺庙里。次年春天,于浣花溪畔,在亲友的帮助下,建了一座草堂,终于结束了流徙生活,获得了一个栖身之所。《漫兴》是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中的第五首,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明王嗣奭《杜臆》称:“兴之所到,率然而成,故云《漫兴》,亦竹枝、乐府之变体也。”

前两句叙事。令人伤心的是春天快要过去了,我拄着藜杖慢步走到长满花草的小洲,站在那儿欣赏春景。诗中透露着伤春与惜春的情感。“江春”,据集本,通行本作“春江”,说“春江欲尽头”不符合实际情况。再说此诗写暮春情景,自然是“江春欲尽头”,而非“春江欲尽头”。“杖藜”,本卷僧志南《绝句》诗已解释。

后两句写景。其特点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此见春光欲尽,有傲睨万物之意。‘颠狂’、‘轻薄’是借人比物。亦是托物讽人。”说柳絮“颠狂”,桃花“轻薄”,确实别有所指,可能是鄙薄随波逐流的社会现象,因为似乎没有必要鄙薄自然界的柳絮与桃花。

诗人的心情影响对景物的观感。这首诗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仇兆鳌在《绝句漫兴九首》其一中分析道:“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犹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定,杜甫虽然有了几间茅屋,但是尚无稳定而可靠的经济收入来维持日常生活。再加上已经50岁了,身体又不好,所以他见到春季将尽,不禁为之断肠。怀着这样的心情去游春,在他眼里随风飘舞的柳絮是“颠狂”的,逐水漂流的桃花是“轻薄”的,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