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轼《海棠》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海  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本卷《春宵》已介绍。苏轼极有才华,生活道路却非常坎坷。诗人总是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这首诗就是一个例子。

海棠,属蔷薇科,三四月份开花,花色如胭脂而稍带粉白,迎风飘荡,香气清雅。苏轼还写过一首七言古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此诗当作于元丰三年(1080),苏轼被贬到黄州,寓居定惠院时。苏轼在《五禽言》诗序中说:“余谪黄州,寓居定惠院。绕舍皆茂林修竹,荒池蒲苇,春夏之交,鸣鸟百族。”可见当年春夏之交,苏轼还住在定惠院。此后不久就搬到了临皋亭,搬走以后要想在夜深时拿着蜡烛去欣赏海棠花就不那么容易了。

前两句写海棠花的颜色与香气。首句写白天海棠花在细微的春风吹拂下,呈现着高雅的光泽。“东风”即春风。“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崇”,高雅。因为在上面我们提到的另一首歌咏海棠的诗中,苏轼说“桃李漫山总粗俗”,所以这里说海棠花的颜色很高雅。次句写晚上,海棠花在朦胧的月色中,香气弥漫在夜空。“香雾空濛”写弥漫在夜空里的雾气充满着海棠花香。“月转廊”用月亮位置的变化表明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也就是说诗人在长时间地欣赏着海棠花。

后两句写诗人在深夜点燃蜡烛继续欣赏海棠花。三句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诗人担心海棠花在深夜也像人一样睡去。末句采用比喻的手法,写诗人特地点燃一枝新的蜡烛像欣赏美人一样欣赏海棠花。唐玄宗曾用海棠花比喻过杨贵妃。《施注苏诗》卷十八引《明皇杂录》说:“上皇尝登沉香亭,召妃子,时卯酒未醒,高力士从侍儿扶掖而至,上皇笑曰:‘岂是妃子醉耶?海棠睡未足耳。’”可惜今本《明皇杂录》无此条。不过,这两句也许从李商隐《花下醉》中的两句诗“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化出。两相比较,又有不同,如李诗泛指,苏诗专指;李商隐原先与客人一道饮酒赏花;而苏轼始终独自赏花。苏轼创造性地使用典故,使人浑然不觉。

苏轼白天赏花,接着又晚上赏花,接着又深夜秉烛赏花,为什么苏轼对这株海棠如此欣赏呢?一是因为这株海棠非常名贵,二是因为这株名花生长在偏僻的地方,没有人知道它的名贵。苏轼当时的处境同这株海棠是多么相似,所以他欣赏海棠实际上也在同情自己。我们在上面提到的另一首咏海棠的诗,有“天涯流落俱可念”一句,就透露了其中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