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维《终南山》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终 南 山

王 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维,本书卷一《竹里馆》已介绍。据陈铁民《王维年谱》考证,王维于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迁殿中侍御史,是冬,知南选,二十九年(741)春,选事毕,自岭南还长安;天宝元年(742),为左补阙。所以,他隐居终南山的时间,应在开元二十九春自岭南北归之后,天宝元年官左补阙之前,历时约一年左右。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卷二将此诗编在开元二十九年。

《终南山》一作《终南山行》,又作《终山行》。“终南山”是秦岭山脉中的一段,西起陕西宝鸡眉县,东至陕西蓝田县,主峰在周至县境内,海拔2604米。

首联写终南山的全貌。起句写山之高,“太乙”即终南山的别称,“天都”即天空。远看终南山与天空相连,所以说它“近天都”还是确切的。次句写山之远。“海隅”就是海边,说终南山连接海边当然不符合事实,但是就其走势而言,由西向东,一座山连着一座山,一眼望不到头,此句采用夸张手法,极言其远大,艺术效果明显。

颔联写终南山的近景。三句写山中白云弥漫,当人们刚从云中穿过的时候,可能还没感觉到白云的存在,或者不觉得其多,但是当我们回头一望,就会发现刚刚走过的路上,已是一片云海。四句写山间青霭充溢。“霭”,云雾。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说过“左右青霭”的话。用“青”来形容“霭”,可能与山间绿色的植被很好有关。韩愈《早春》写过“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话,这句诗也说了同样的道理,从总体效果看,山间充满着青霭,走近一看,就局部而言,其浓度不够,就看不见青霭了。这两句诗表明诗人观察自然环境深入细致,既善于总结,又善于表达。

颈联写终南山之广大。五句从天文角度写其广大。清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卷八云:“天文各有分野,以二十八宿分别九州。今中峰之北,为雍,为井、贵;其南则为梁,为翼、轸。则是天之分野,由中峰而变。”“分野”,古代以地上的州郡位置与天上的星辰位置相对应,谓之分野。“中峰”即终南山的主峰太乙峰。这句诗是说,以太乙峰为界,山之南北的分野是不同的。下句从终南山本身来写其广大,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的山谷,无云雾则晴,有云雾则阴。再说山谷的方位不同,也会造成阴晴的差异。

尾联写诗人流连忘返。诗人隔水向樵夫打听投宿的地方,准备明日继续游览,则今日所见景色之赏心悦目也就可想而知了。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说:“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这两句诗增加了诗人与樵夫的问答,也丰富了画面,并在画外增加了声音与活力。

诗人构思往往以小见大,以一斑而窥全豹。正面写大景观,非有大手笔不可。此诗在这方面,颇为人称道,如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卷九称:“‘近天都’言其高,‘到海隅’言其远,‘分野’二句言其大,四十字中,无所不包,手笔不在杜陵下。”就是尾联也是以小见大,如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二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阔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