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朴《七夕》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七  夕

杨 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杨朴(约921—1003),字契元,号东野逸民,郑州东里(今河南郑州新郑)人。宋太宗、真宗皆曾召见,辞归。曾著有《东里集》,《宋史·艺文志》著录《杨朴诗》一卷。作者一作李朴,见《全宋诗》,但北宋司马光《续诗话》等较为原始的资料均作“杨朴”。《全宋诗》录其诗六首又一句。

“七夕”指农历七月七日夜晚。相传这个夜晚被分隔在天河两岸的牛郎、织女能够通过喜鹊搭成的鹊桥相会。古代妇女往往借此机会祭拜织女,向织女乞求女红技巧。《七夕》诗即以此为题,并借题发挥。

前两句写乞巧。首句写乞巧的人未领会牛郎的意愿。“会”指领会、理会,而不是指相会。次句写乞巧的人必定邀请织女向她们传授操弄金梭织锦的技巧。“须”,必定的意思。

后两句就乞巧借题发挥,意思是说每年都向织女乞求赐予人间技巧,不知人间的巧诈已经够多的了。需要注意的是第三句中的“巧”指技巧,第四句中的指巧诈。诗人并不是真的反对妇女们在七夕的乞巧活动,而是借以表达对普遍存在的尔虞我诈的社会风气的不满。“不道”是不知的意思。

这首诗的特点是构思比较新颖,“乞巧”的“巧”与“巧诈”、“巧伪”中的“巧”,含义有褒有贬,是各不相同的,诗人利用它们都有个“巧”字,于是巧作文章,写了这首诗。可见写诗的关键在于对生活有深切的体验与感受,对生活有了深切的体验与感受,总能找到表达它们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