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雍《插花吟》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插 花 吟

邵 雍

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

身经两世太平日,眼见四朝全盛时。

况复筋骸粗康健,那堪时节正芳菲。

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

邵雍(1011—1077),字尧夫,自号伊川翁,谥号康节,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随父移居共城(今河南辉县),隐居苏门山百源之上,后隐居洛阳近30年。终身未仕,是著名的理学家。《四库全书》收《击壤集》二十卷,《全宋》录其诗二十一卷又六句。《插花吟》当作于作者晚年。

首联扣题写头插花枝饮酒。起句写头插花枝在酒卮中照看自己的头影,次句写在酒卮中果然看到了头戴花枝的影子。应当说这两句的意思差不多,同意反复是为了表达欢乐的情绪。再加上一二句采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读起来显得特别流畅。“卮”,酒器,可以容纳4升酒,所以能够照见头影。

颔联承上写遇上了太平盛世。三句写他过了60年的太平日子,“两世”为60年,古以30年为一世。四句写他亲眼见到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全盛之时。显然他之所以插花饮酒与此密切相关。

颈联写他本身痛饮的条件。五句写自己虽年过花甲,但依然身体健康。“况复”,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相当于“何况还”。“筋骸”,筋骨,指身体。“粗”,大致。六句写正好碰上百花齐放的时节。“那堪”,有兼之,更兼的意思。“芳菲”,草木芬芳茂盛,指百花齐放。

尾联,诗人表示要在花前一醉方休。七句写酒中含有花影,红光波动。末句写在花前怎能不一醉方休呢?采用设问的方法是为了加强语气。这两句与开头两句做到了首尾呼应。

严格地说这首诗并不符合七律的格律:首先,平仄不完全符合要求;其次,前后四句各属一个韵部;第三,全诗重复运用了四个“花”字。但是此诗运用口语,写得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作者在《伊川击壤集·自序》中说:“《击壤集》,伊川翁自乐之诗也。非唯自乐,又能乐时与万物之自得也。……所作不限声律。”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将邵雍这种自具特色的诗称之为“邵康节体”。不过也应当看到《击壤集》中不少诗都写成了哲学讲义,没有多少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