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淮左名都》译文|注释|大意|赏析
(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①以为有《黍离》②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③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④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南宋姜夔作。淮左:淮东。姜夔(kuí),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
①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自号千岩老人。
②《黍离》:《诗经》篇名。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见“宗室宫庙,尽为禾黍”,遂赋《黍离》诗志哀。后世即用“黍离”来表示亡国之痛。
③渐:向,到。
④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大意】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稍作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现在却长满荠麦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池苑被荒废了,乔木被伐去了,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画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力,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也一定会吃惊,纵有春风词笔也写不出这片深情来。二十四桥仍然还在,但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谁知道每一年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赏析】
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已是满目疮痍。经过“胡马”破坏后的残痕,到处可见,“窥一斑而见全豹”,只需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就知道现在的扬州颓败到何等程度了。青青的荠麦总是使人联想到“彼黍离离”,那一抹凄艳的色彩,徒增青山故国之情。被蹂躏的“废池”和“乔木”,独自忍受着自己的悲伤,不齿提起战争。它们实在痛恨金人发动的这场不义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这又是另一个画面,但不是看见的,而是作者由声音中感受到的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日落黄昏,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更增萧条的意绪。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目中所见是“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最终融合成了金兵破坏后留下这一座空城所引起的愤慨。
在这一腔的愤慨中,作者回忆起了杜牧。即使杜牧风流俊赏,“豆蔻词工”,若是如今重到扬州,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没变,“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却不复存在了。一低头,看见桥下之水“波心荡”,倒映在水中的冷月无声无息。昔日的繁华,如今只剩萧条。
【拓展】
《诗经·王风》中有《黍离》篇,表达了对亡故的国家的追思和悲伤。全文如下: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