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春日
朱熹(1130—1200年),徽州婺源人。19岁荣登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三年韩侂胄擅权,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朱熹是宋代理学集大成者,继承了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1.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2.寻芳:游春,踏青。3.泗水:在山东南部。4.等闲:平常、轻易。5.等闲识得:容易识别。6.东风:春风。
【串译】良辰在泗水之滨探寻美景,无限的风光景物焕然一新。轻易便能识得春风的妖面,万紫千红满眼都是芳春。
【赏读提示】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作者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轻快、明快、愉悦当是此诗的基本节奏。
【推荐名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