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评论

鲁迅:影的告别

作者: 王吉鹏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

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我愿意这样,朋友——

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鲁迅

这首散文诗写于1924年9月24日,最初发表于1924年12月8日《语丝》周刊第4期,后来作者收入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诗深刻而真切地揭示了作者思想深处光明和黑暗、希望和绝望、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及克服这种矛盾的努力。1925年3月18日作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两地书·四》)诗中的“影”,着重指一种“黑暗与虚无”的思想感情。所以,“影”不仅弃绝牧师的“天堂”,否定魔鬼的“地狱”,并且怀疑“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影”和“形”(即“人”)本来是一同“彷徨于明暗之间”的,结果却选择黑暗,使自己“在黑暗里沉没”,在黑暗中永远“彷徨于无地”了。作者说过:“我的反抗,却不过是与黑暗捣乱。”(《两地书·二四》)“影”宁愿为黑暗沉没,固然是作者由于过多地看到黑暗而产生的精神重压,然而,又表现为“绝望的抗战”和“与黑暗捣乱”式的战斗。“影”向“形”告别,就是“形”对“影”摆脱,“形”获得光明和充实,“影”肩住黑暗和虚无。

“影”的本身,是迷离恍惚的,在黑暗里沉没和在光明中消失,都是其自然属性。作者以精细的感触写下了这一在明暗之间飘忽的幻象,记下了它的委婉曲折的告别辞,从而恰当地表达了从犹疑到决绝的复杂矛盾的情怀。“影”的形象奇诡莫测,灰暗朦胧,却又令人神往。这是多么杰出的创造,多么天才的想象。试问:还有什么比用“影”来标志“黑暗与虚无”更巧妙的呢?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写过《形、影、神三首》,其中《影答形》写“影”对“形”的规劝。它表达的是萦绕在诗人心中用世的抱负:“立善有遗爱”即“立德、立功、立言”而已。那里的“影”只不过是儒家说教的化身。而在散文诗《影的告别》里,“影”却是以鲜明的个性色彩表现了作者的时代性的大苦闷。鲁迅毕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灵魂的自由、意志的独立、人格的健全,是前无古人的,其大手笔,也是天马行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