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棉
我常常想
生活应该有一个支点
这支点
是一座纪念碑
天安门广场
在用混凝土筑成的坚固底座上
建筑起中华民族的尊严
纪念碑
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
象一台巨大的天平
一边
是历史,是昨天的教训
另一边
是今天,是魄力和未来
纪念碑默默地站在那里
象胜利者那样站着
象经历过许多次失败的英雄
在沉思
整个民族的骨骼是他的结构
人民巨大的牺牲给了他生命
他从东方古老的黑暗中醒来
把不能忘记的一切都刻在身上
从此
他的眼睛关注着世界和革命
他的名字叫人民
我想
我就是纪念碑
我的身体里垒满了石头
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多么沉重
我就有多少重量
中华民族有多少伤口
我就流出过多少血液
我就站在
昔日皇宫的对面
那金子一样的文明
有我的智慧,我的劳动
我的被掠夺的珠宝
以及太阳升起的时候
琉璃瓦下紫色的影子
——我苦难中的梦境
在这里
我无数次地被出卖
我的头颅被砍去
身上还留着锁链的痕迹
我就这样地被埋葬
生命在死亡中成为东方的秘密
但是
罪恶终究会被清算
罪行终将会被公开
当死亡不可避免的时候
流出的血液也不会凝固
当祖国的土地上只有呻吟
真理的声音才更响亮
既然希望不会灭绝
既然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真理就把诅咒没有完成的
留给了枪
革命把用血浸透的旗帜
留给风,留给自由的空气
那么
斗争就是我的主题
我把我的诗和我的生命
献给了纪念碑
江河
在当今,不管是谁,只要从整体上谈起35岁上下的这批人,都不会羡慕他们的命运。事实也正是如此,他们生长在红旗下,却经历了太多的坎坷,蒙受了许多足以嘲弄历史的屈辱。这自然是一种悲哀,同时也促使他们以深重的忧患意识,对这种非正常的现象予以深刻的反思,从而悟出许多道理。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继之崛起的中国朦胧诗人,无疑是这代人中最早觉醒的代表,而其诗,则是这种思考的结晶。舒婷的《一代人的呼声》、顾城的《红卫兵之墓》和此诗,都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表现这一代青年初醒的哲学意识和反思精神的力作。
严格地说,《纪念碑》未必能使大多数读者叹为观止,其最大的不足是它太多地袭用了大家习以为常的言词,这对于诗则是一种致命伤。但它仍有广泛的影响,并且还将继续产生这种影响。这不能不归功于诗的内容。《纪念碑》的精警之处在于提醒苦难而伟大的人民不应忘却历史,以熔铸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与耻辱,记载和预示中华祖国的昨日和今天的“纪念碑”,作为生活的支点,其内涵也就显得分外凝重,发人深思,从而把读者引到思接千载的年头,虑通中外的当代。这是本诗最绝处。
或许是巨大的历史责任,使得诗人的心情难以轻松。他又觉得自己就是“纪念碑”,这似乎与支点产生矛盾。其实,这仅是意象形式上的转移——因为“我”被神圣的纪念碑所感染,神情在瞬间已完全与之化合,所以才会有如许感觉,意境也就更深一层,从而显示了诗人的艺术匠心。一言以蔽之,这是一首有强度有力度的作品,文采不足,差强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