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评论

(美国)希尔达·杜利特尔:奥里亚德

作者: 林文琛

卷起来吧,海洋——

卷起你尖顶的松树,

将你那些大松树溅泼到

我们的岩石上。

将你的绿倾泻在我们身上,

用你那枞树汇成的池水淹没我们。

(李文俊译)

(美国)希尔达·杜利特尔

希尔达·杜利特尔是公认的成就卓越的意象派诗人。1913年,在庞德的影响下,她开始以“意象主义者H.D.”的署名发表诗作。她的早期诗歌“精致小巧,象雕塑一样感觉上清晰具体”(赵毅衡:《现代美国诗选》1985年外国文学出版社)被视为典范的意象派作品。《奥里亚德》(1914)是其中最早最出名的一首。“奥里亚德”是古希腊神话里掌管山林的女神,诗人以此为诗题,表明她要把古希腊神话渗透到诗作中。运用古希腊神话,是希尔达创作的一贯风格,从《海园》(1916)到《海伦在埃及》《1961》都不例外。当然,神话的运用,“并不表现一种返回古希腊的逃避现实的企图”,而是“以神话的运用为媒介”把“对现实的感知变成一种令人神往的神话视角。”(麦克尔·金:《H.D.女人和诗人》1986年缅因大学版)从字面意义看,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面对大海之所见,所见者似乎不是大海,而是松涛翻卷、绿浪倾涌的山峦,因此,她把海直呼作山林女神。这种“直观印象”的确十分新鲜、独特,用“尖顶的松树”暗喻涌起的海浪,联想之奇,更令人叫绝。全诗呈现了“海洋”这个中心意象。如何理解这一意象的内涵,成了释读此诗的关键。诗中的“海洋”不是现实的海洋,也不是作比的松涛,而是两者的“意象叠加”,是“一个与二者都不同的新的意象”。它是诗人“把海洋看作在翻卷的激情中涌起”时的“知觉和情感”,亦即那个呼唤海洋者的“瞬间呈现的理智和感情的复合体”。读者注意到,诗中出现了“你们”和“我们”两者的对立和融合。呼唤者作为“陆地”的化身,把海洋称之为“你”,充分地感知它的形态(“尖顶”)、色彩(“绿”)、运动(“卷起”)、和冲击(“溅泼”、“倾泻”),最终,在它的水淋淋的浸渍中归于沉静和安宁(被“枞树汇成的池水淹没”)。在这个过程中,“陆地”也显示了自己的气度和稳定。这一对聚于一体的矛盾双方可能意味着什么呢?评论者常把它同性联系起来。说是这首诗“引进了弗洛伊德原则的运用”(《H.D.女人和诗人》);波涛及其运动象征男性及其性攻击,陆地及其被淹象征女性及其性感受,它“可作为性经验或性感情的相关物来阅读”,它表明了“男女的表面对立性质可共存于一体”(苏珊·斯坦福·弗雷德曼:《普赛克再生》,1981年印地安纳大学版)此姑为一说,有嫌偏狭,若把它理解为形象化地再现矛盾冲突的哲理,似更可取。也有人从诗人的经历来理解这首诗,说诗歌的场景来自诗人童年渡过的夏天的大西洋海岸及后来呆过的康沃尔海滩,“诗的基本主题是诗人自己的意识”,它是“以希腊神话为隐喻在抒写最强烈的个人激情的诗篇”。看来,理解这首六行小诗,不必拘于一说,诗本无达诂。更有意义的是,借助理解这首诗,来感受意象诗的艺术独创性。因为,“这首诗对作为现实主义的一种高级表达的艺术、诗歌的信念产生了影响。”(以上引文见《普赛克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