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命才女亦君子——读柳如是、李因、商景兰词
屈原惯用美人香草喻君子之风。历史上许多美人虽无惊天动地的伟业,但确实堪称君子。
明清之际,六朝古都南京秦淮河畔的名妓才女柳如是便是一例。柳如是本姓杨,名云娟,后来改姓柳,名隐,字如是,号河东君。浙江嘉兴人。出身贫寒,父母早死,被人收养当佣人,再当妓女。因生性聪慧,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诗词唱和随口而成,因此在当时的娱乐圈里、风月场上红极一时,追求时髦的人无不争相一睹为快。更为可贵的是,柳如是不但才貌双绝,她还很有气节。
至今《秦淮掌故》中还传颂着她的一段故事。说的是柳如是最后嫁与礼部尚书、大文豪钱谦益为妻。不久,清兵入关后很快攻下了北方的若干重镇,接着十万大军挥师南下攻打扬州。史可法带领一万多明朝残军在老百姓的支持下做了殊死的抵抗,终因弱不抗强,扬州城还是被攻破了,城破之日,清兵实行惨绝人寰的屠城,十日内几乎把扬州杀成了一座死城。恐怖的消息传到南京,上上下下都惊恐万状,官员中有的主张抵抗,说反正都是死,不如死前拼一把,还能捞个本;有的主张投降,钱谦益属主降派。他说军人可以战死,可老百姓是无辜的,何苦用溃不成军之兵作无谓抵抗,激怒清兵,致使百姓惨遭屠戮。柳如是知道这些情况后,问钱谦益兵可降,百姓可以无事,你是朝廷命官该怎么办?钱谦益被问得无法回答,柳如是指着秦淮河说:你可以跳河自杀殉国,我随后也跟你跳。看着钱谦益惊慌的样子,柳如是一咬牙冲到河边就要往下跳,幸好被几个家人赶忙拉住。后来钱谦益还是迫不得已投降了清朝,做了几个月的清朝官员之后以病辞归。柳如是在钱谦益归养之后,暗暗帮助他做了不少秘密的反清活动。
其实柳如是嫁钱谦益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前者二十六岁,后者六十二岁,前者青楼女子,后者礼部尚书。年龄地位悬殊,二者结合虽然在当时文坛传为佳话,但是柳如是并不快乐,这从她写给钱谦益的一首诗中可以读出: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
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
珍重君家兰桂室,东风取决一凭阑。
这首诗的标题是《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我闻室”是钱谦益为柳如是布置的书房,柳如是曾以“我闻室主人”自号。钱谦益号牧斋,故题目中称他牧翁。
诗的前四句用长泪漫漫、早春薄寒、梦中柳絮、愁端烟月等情景意象描绘出诗人内心深重的难以排遣的苦愁。诗人说从今往后能过上脱籍从良的好日子,这是以往梦寐以求的,但是自己过去不体面的烟花岁月像厚重的阴影深深地笼罩着心灵,所以诗人特别担心这恐怕成为自己未来的愁苦之端。后四句诗人像是自我安慰又像是试探夫君对自己的情感:不过两口子关起门来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人家又怎么知道你家的事情,翠帐容颜也只有夫君一人独看,何苦太在乎外人的议论。其实我们家就是兰桂之室,很值得自我珍重,很可以凭栏自赏。
柳如是在与钱谦益结合之前的最青春美貌时期,曾有四年左右的时间与年轻的大文豪官员陈子龙同居,二人才貌双全,极为相得,令当时文坛名流羡慕和嫉妒。但后来他们的爱情故事有始无终,陈子龙完全投身于反清复明的大业,转战南北,最终战败被俘,在押解途中投水自杀殉国。柳如是有一阕《金明池》表达了对陈子龙幽怨难舍的感情:
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迷离,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念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这是一阕托物寄兴的咏柳名篇,与其说是咏柳之霜条孤影,瘦腰如舞,不如说是自咏身世不幸,悲叹与陈子龙分手之后,在内心情感深处留下的凄凉憔悴,孤独忧伤。
比柳如是大两岁,具有同样影响力的名妓李因,字今是,号是庵。身世命运几乎和柳如是一模一样。从良后嫁给一位名叫葛徵奇的朝官为妾,二人极为相得,经常琴瑟共鸣,诗酒唱和。清兵入关南下之后,葛徵奇领兵抗清,在战场上以身殉国。李因随即削发为尼,自称“未亡人”,心怀夫死国亡之哀,身与古佛青灯为伴,度过了剩余的四十多年光阴。在一个丈夫的忌日,她填了一阕让人倍感凄惨的《南乡子·闻雁感怀》:
嘹呖过南楼,字字横空引起愁。欲作家书何处寄?谁投?目送孤鸿泪暗流。忆昔共追游,荻岸渔汀系小舟。又是那年时候也,休休。开到黄花知几秋。
这是一阕哭悼亡夫的哀曲,孤鸿飘零的身影和瘆人的悲鸣就是自己的化身,李因哀叹,这种孤独冷清的日子,不知还要熬多少个春秋。
同时期还有一位女子叫商景兰,是吏部尚书的千金小姐,嫁给才子戏曲家祁彪佳为妻,人称金童玉女之配。因商景兰博览群书又足智多谋,人称“锦囊夫人”。后来丈夫在抗清战斗中失败,投水自杀殉国,商景兰独立支撑家庭,把六个子女养育成人并授予文才,被当时命为“贤媛之冠”。她有一阕《烛影摇红》很是悲凉:
春入华堂,玉阶草色重重暗。寒波一片映阑干,望处如银汉。风动花枝深浅,忽思量、时光如箭。歌声撩乱,环佩叮当,繁华未断。
游赏池台,沧桑顷刻风云换。中宵笳角恼人肠,泣向庭闱远。何处堪留顾盼?更可怜、子规啼遍。满壁图书,一枝残烛,几声长叹。
据有关记载,丈夫为国捐躯时商景兰四十二岁,从此这位满腹文采且情感丰富的女人便把全部身心交予儿女和诗书,虽然也能从中得到一些解脱,但是心灵深处丧夫的创伤时时都在隐隐作痛。这阕词就是这种痛苦的呻吟。
词的上片写春意盎然之际,原野上草色青青,花枝深浅,游人歌声撩乱,环佩叮当,一片热闹。但在商景兰眼里,青青的草色是一片深重的阴暗,粼粼春水泛出的是阵阵寒波,她虽然身处浓浓春色,却仿佛世外来客,眼前的美好春光和热闹氛围都与她没有关系,她只是活在自己痛苦的阴影之中。
下片就是痛苦的倾诉。造成她和她的家庭深重灾难的根源是“沧桑顷刻风云换”,是改朝换代的血雨腥风使她家破人亡。一个家破人亡的人哪有情绪游赏春光呢?心里想麻木、想忘记这些血泪痛苦,但是外族占领者刺耳的笳角到了半夜都还在响着,使人欲在梦中有片刻的解脱而不能。这种痛苦躲无处躲,说无处说。对孩子说,他们年轻人的经历和老一辈不同,因此不会有相似的体验,所以他们不会排解和安慰你;对父母说,老人又隔得天远地远。这里的一切灾难和痛苦,只有自己默默承受。以不言不语的满壁图书为伴,点着一支摇晃躲闪的残烛,不时发几声从心胸深处压迫出来的叹惜,更为可怜的是,不懂事的子归鸟偏在这时哀鸣,让人的痛苦雪上加霜。
自古以来,有多少英雄前仆后继地倒下,他们被传诵讴歌,但是他们身后的母亲和姐妹、夫人承受的牺牲和痛苦更大更长久,被这种灾难折磨得更可怜。因此她们的这种作品就显得更真切,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