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评论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题解】

选自《苏轼诗集》。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父洵平有文名,母程氏曾亲课诗书。少年时期即能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为主习欧阳修及梅尧臣等所赏识。历任福昌主簿、凤翔判官及殿中丞。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出任杭州通判,后转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今江苏铜山)、湖州(今浙江吴兴)等地知州。元丰二年(1079),因写诗讽刺王安石变法,被陷入狱,出狱后贬为黄州(今属湖北)团练副使。后旧党司马光执政,奉召回京,任翰林学士兼侍读、龙图阁学士等。后因不满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的做法,复受攻击,又请外调,出知杭州、扬州等地。绍圣元年(1094)新党上台,横遭报复,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1101),被赦北归,次年卒于常州。一生虽屡遭打击,但心胸旷达,贬为地方官期间,每有政绩。文学上主张“有为而作”,“有补于国”,“言必中当世之过”。又提倡自然平易的文风,反对“好奇务新”。苏轼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散文、诗词、书画都有极高成就。在文学史上居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散文如波澜迭出,舒卷自如,明白晓达,论理透辟,叙事准确,写景生动,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与父洵、弟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前赤壁赋》、《石钟山记》尤为传世名作。诗则清新豪放,挥洒自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又“以理为诗”,“以学为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尤致力于内容与形式的革新,举凡山川景色、人情物态、农舍风光、史实古迹,“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扩大了词的题材,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雄杰奔放,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诸词,是其代表作,至今为人所传诵。又擅行书、楷书,自创“苏体”。论画主神似,善画竹及枯木怪石。诗文有《东坡七集》等。书法存世者有《赤壁赋》等。画迹有《竹石图》等。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画的题目是《春江晚景》。画的作者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诗僧惠崇。此画已失传。我们根据题画诗推测,所画当为群鸭戏水图。

【解读】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片碧绿的竹林之外,探出几枝红艳艳的桃花;一江春水之上,群鸭嬉戏,春水的暖意鸭儿最先感知。〕

诗的第一句,绘出了画面上两种形象:“竹”、“桃花”。这两种景物,从方位上看,“桃花”在“竹外”,近者是竹,远者是桃花,分成了两个层次;从数量上看,“竹”是一片,是茂密的竹林,“桃花”是“三两枝”,只是数枝,这样疏密相间;从色彩的配搭上看,竹是碧绿,青青一片,外有红艳艳的几枝桃花,碧竹映衬出了桃花红,红桃衬托出了翠竹绿,红绿掩映,分外鲜明、悦目。绿竹常青,难以表现出季节特征,但在“竹外”诗人又绘上了刚发的“三两枝”“桃花”,显示出了早春季节所具有的物象特征。画面充满了春意,使读者嗅到了馥香的春天气息。

诗的首句是写衬景,在这幅静物画的衬托下,次句忠实地写出了图画上的主体,也就是主景。这句诗绘出了“江”和“鸭”两种形象。为什么在“江”前加一“春”字呢?上句中的“三两枝”“桃花”,已作了显示,说明刚刚春回大地。这样,诗人在竹林近边画上了一江春水。在春江水面上,点画了“鸭”的可爱的形象。鸭有几只?诗人没有交代。但可以想象,是群鸭戏水:有的浮在水上,一动不动,若有所思;有的把头插进水中,正欲潜游;有的潜游欲出,刚露水面;还有的展翅击水,欢蹦乱跳,激起水花朵朵,千姿百态,生气勃勃。这些形象都是画面上所能表现出来的,但“水暖”是画家难以用线条与色彩表现的,这是诗人的独特感受,通过想象写出来的:“春江”,溢满春水,春水融进了春暖,饱和着春意。阳春时节,水温回升,而水的暖意,只有戏水的群鸭“先知”。一个“先”字,把初春刻画得惟妙惟肖。诗人对春暖、水暖的感受,让水上的鸭儿传达出来,诗意便特别浓厚,韵味便特别悠美,开拓了画之外的深远意境,启迪人们展开丰富的联想。群鸭戏水不正是迎接温暖的春天到来吗?预示着一个生机勃勃的局面即将到来。前句绘出了“竹外桃花”的静态画面,后句又添上了戏水的群鸭,收到了动静相衬,情趣横生的艺术效果。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沿江岸而生,满地皆是,芦苇芽儿刚刚破土而出,冒尖遍地;河豚也晓得春的气息,正是成群结队逆水上行的日子。〕

诗的第三句,是写“春江”近岸的景物,也写出了两种形象:“蒌蒿”、“芦芽”,这是原画所固有的。蒌蒿、芦苇多生于水滨。蒌蒿,刚生时柔嫩香脆,可吃。芦笋形似竹笋而小,嫩芽可食,味微甜。秋风,吹黄了叶子;冬风,吹枯了枝干,但“春风吹又生”,生出了茁壮的新一代。蒌蒿、芦芽沿“春江”相间而生长,得“水暖”,早生早发,“满地”皆是,生机勃勃。“芦芽短”,一个“短”字,写出了芦芽得春暖刚刚萌发,刚刚破土而出,冒尖遍地,充满生命的活力。同时,再一次点明了正是早春时节。写“蒌蒿”用“满地”,写“芦芽”突出了一个“短”字,写得参差各异,各有特色。江岸“满地”的“蒌蒿”、“芦芽”,与岸边的翠竹、红桃,构成了一幅“早春图”。

第四句,是写“春江”中的景物,写“河豚”。河豚在水中,是画家无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这是诗人在丰富的生活知识基础上所作的创造,所作的联想:这个季节,“正是河豚”晓得春之气息,开始逆水旅游的日子。那“春江”之中,大概是味道鲜美的“河豚”鱼成群结队地溯水而上吧?借助这一想象,丰富了原画的意境,不仅绘出了“春江晚景”之美,而且告诉人们这些都是逐时新菜,别有生活趣味。

【综述】

一首成功的题画诗,不仅能再现原画的画境,而且能创造出诗的意境来。惠崇的《春江晚景》,是一幅群鸭戏水图,加之“竹外桃花”、蒌蒿和芦芽的点缀,生动地描绘了早春风光。但诗人没有被原画所局限,他从群鸭戏水感知“春江水暖”,进而联想到“河豚欲上”,把读者从画境里带进了充满生机的诗境之中了。写出了画面之外的春水方生的暖意,和潜伏于这暖流之下的“河豚欲上”的信息,给诗的画面增添了春天的活力。

这首诗的意境是:“竹外桃花”,是写岸边静景;“春江”戏鸭,是写水上动景;“蒌蒿”、“芦芽”,是写沿岸静景;“河豚欲上”,是写水中动景。这样,岸边、水上、沿岸、水中相间写来,静景动景相衬,实景虚景相映,生动地描绘出了初春风光。和暖的阳春,从这诗画的意境中透出了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