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载
水龙吟
鸿沟定约东归,又谁遣、赤龙回指?青娥舞罢,重瞳饮泣,断肠声里。半壁酸风,两淮寒月,古今兴废。眇乌江满眼,惊涛卷雪,分明总是英雄泪。
木末招招舟子,载何人、断烟流水?平沙尽处,青山数点,江东千里。长啸风前,无人会我,登临此意。但黄芦古木,夕阳回照,有渔歌起。
作品开篇将时间拉回到了公元前那个战云翻滚的年代,首先述“鸿沟定约”之事。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与刘邦战于河南荥阳,项羽军疲食绝,刘邦兵盛粮多。于是楚、汉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为楚,西为汉。鸿沟,为战国时期开凿的古运河,故道自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向东南流入颍水。鸿沟之界划定后,项羽放还了作为人质的刘邦之父及其妻吕氏。随后引兵东归。但是事后刘邦采纳张良、陈平之计,联合其他诸侯王回兵东进,背盟击楚。起二句即写这段史实。“赤龙”,代指刘邦。传说刘邦“隆准龙颜”,醉卧时,有龙常现其上。刘邦于大泽斩蛇起义,有老妇哭道:“吾子,白帝之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刘邦又有“赤帝”之称。词中以反问的口气写刘邦“回指”之事,显然已非纯客观的陈述,其中对项羽的同情和对刘邦的谴责是不难看出的。
接下来三句描述“霸王别姬”的悲壮场面。“青娥”,美女的代称,此处指项羽宠姬虞美人;“重瞳”,指项羽,传说项羽一只眼里有两个瞳孔。词中以美人之舞衬托项羽的慷慨悲歌,将这历史上惨烈的一幕凝结成了一个典型的悲剧意境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传达出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悲壮感。
写到此,词人已难以再作平静的叙述,于是发出了这样沉重的感慨:“半壁酸风,两淮寒月,古今兴废。”“酸风”,使人眼酸流泪的寒风。“半壁”,半边,此处指东南的半壁江山。淮水以南长江以北地区,旧分淮东、淮西,故有“两淮”之称,当年项羽兵败之地即在此。这是一个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它也目睹了历代王朝的兴废盛衰,这“两淮寒月”正是“古今兴废”的见证者。风,依然吹在东南的大地上;月,仍旧悬在两淮的天空中,而兴废相继,世事沧桑,人间经历了一次次的劫难,这不能不使作者悲怆难禁,在他看来这“风”和“月”也都浸透着“酸”气与“寒”意。
一番悲慨之后,作者又将思绪拉回到了二千多年前,去怀想楚霸王自刎于乌江的最终结局。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苏皖交界地,秦于此置乌江亭。当年项羽兵败逃至江边,乌江亭长泊舟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而亡。与前文不同,对这段情事作品没有作直接的描述,而是寓事于景,将其暗涵于由景而生的慨叹之中。这不仅补足了楚霸王悲剧人生的最后一笔,而且充分地表达了作者深深的钦敬、同情和惋惜之意。“眇”,遥远意。作者将乌江水直接说成是项羽当年的饮泣之泪,想像大胆而自然,由此使眼前的江水之景全染上了一层强烈的感情色彩。江水之遥远无际,波涛之高涌冲天,也正暗示着项羽憾恨之深长和襟怀之壮烈,从而使英雄失路的悲哀得以淋漓的展示。
下片承接歇拍意脉,主要描绘登临所见的乌江风景,抒发词人难以直言的悲慨。作者于过片处引用《诗经》成句写他置身高处从树梢间所看到的江中景象。接着将目光由江中移向了江岸:“平沙尽处,青山数点,江东千里。”此三句着意突出江东大地的辽阔:茫茫沙岸、遥遥青山以及那“千里”原野,无不展示着江东大地并不狭小。联系上片歇拍可明显地看到,作者这样写,实际上仍然是在感怀项羽当年至死不肯过江东的情事。从语意看,词人虽然钦敬项羽的英雄慷慨,但似乎又认为他未免有些意气用事,放弃了最后的机会,并为此而深感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