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评论

李贺《雁门太守行》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题解

李贺生活在藩镇叛乱的时代,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此诗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这首诗描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以“报君黄金台上意”作结,反映了作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但又得不到赏识的一种“英雄无用”的悲哀。

句解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摧”,毁坏。“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燕脂”,女性的化妆品,产于燕地,故曰燕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据说长城附近多半是紫色泥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临”,抵达。“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执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聘人才、招揽隐士。“玉龙”,指一种珍贵的宝剑,这里代指剑。“君”,指君王。

评解

奇诡而又妥帖,是李贺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谓奇诡;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官军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李贺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颇多。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