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诗塾 诗词评论

白居易《观刈麦》表达秋收农忙及对的繁重租税的指责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题解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根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句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箪食”,竹篮盛的食物。“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品,有时也可以指米酒或汤。“饷田”,指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但”,只。“惜”,爱惜的意思。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秉”,拿着。“敝筐”,破篮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相顾言”,互相诉说。“输税”,缴纳租税。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岁晏”,指年底。

评解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累,但他们暂时还有希望,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发表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喻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

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早年家境贫困,历经艰辛。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和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长庆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诗歌创作理论上,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其诗歌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