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29岁至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题解
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
受家庭出身的影响,陶渊明对东晋的灭亡十分惋惜,对恭帝被弑痛心疾首。他不仅引用历史故事,抨击刘裕代晋,而且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表示了自己的不平和反抗情绪。
句解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微木”指细木。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刑天”是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他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权之事并不悔恨。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可是精卫和刑天昔日的猛志徒然存在,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又岂能等待得到!“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指过去的壮志雄心。“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
评解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在《山海经》的神话世界里,精卫、刑天复仇的愿望,未能如愿以偿。但是,其中的反抗精神,却是很有价值的。这种精神其实是中国先民勇敢坚韧的品格的体现。陶渊明在诗中高度赞扬此反抗精神,“猛志固常在”,表彰这种精神不可磨灭。“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则将这种精神悲剧化,使之倍加深沉。悲且壮,这就使这首诗获得了深切的悲剧美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