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古诗全文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古诗赏析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属古乐府鼓角横吹曲。李白这首诗,便是通过戍边战士对故乡和亲人的殷切思念,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心理痛苦。
前四句写边关景色,中间四句是对历史的回顾,末四句则是现实的忧思,从而形成由景到事,由事到情的发展线索,而在这一线索中充当主角的,不是诗人,而是“戍客”,景是戍客所望,事乃戍客所想,情为戍客所发,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真切可感。
先看边关景色:“明月”、“天山”、“玉门关”,从上到下,从西到东,组成了一幅辽阔无比的边塞图景,而在月与山之间,杂有苍茫的云海;在山与关之间,卷动着万里长风。这里的云,决非“云破月来花弄影”之纤云,而是带着苍茫之色的如海之云;这里的风,亦决非“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小风,而是横跨万里、气势劲健的长风。这样的风,这样的云,配上高悬的月,巨大的山,遥远的关,真是雄浑极了!而且“雄浑之中,多少闲雅”!(胡应麟《诗薮》)
然而,往下看去,气氛骤变:“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不是怀古,而是对历史的深思。“下”,指出兵。“白登”,山名,位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当年汉高祖率兵北进,曾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此。“青海湾”,即今青海湖,唐仪凤、开元年间,曾多次遣军与吐蕃在此一带攻战。“攻城以战,杀人盈城;攻野以战,杀人盈野”(孟子语),试想想,在这血雨腥风的征战之地,能有几人活着返回故乡呢?。
正是因为想到了这一点,所以,“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这两句乃是全诗的重心所在。“戍客”,即戍守边关的战士。作者在诗的末尾才点出“戍客”,用意极深。其一,它可以让人再次回味前面的景色:所谓“雄浑之中,多少闲雅”,只是就景论景之语,如果站在一个多年戍边的征夫的角度上,便会发现,本应在东方升起的明月,现在却缓缓升起在边远的天山之上(因戍客更在天山之西),便令人感到凄寒;本来给人以壮美之感的长风,现在却扫过荒无人烟的万里边塞,就使人顿觉无限萧瑟;而苍茫的云海,则无异于“浓云惨雾和愁织”的心理背景;雄壮的关隘,更是萌发“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的直接契机。其二,它可以加深人们对历代无休无止的战争实质及其后果的理解。其三,它更深化了戍边战士眼前的痛苦和烦恼:因“望边邑”而“思归”,因思归又难以归去而生“苦颜”(愁苦的脸色),因难以归去而越想归去,实在归去不成,便生出无限遐想,然而这遐想却也毫不轻松愉快,它不仅不能使心灵得到暂时的解脱和安慰,反而更加重了满怀的愁绪:“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在这样的夜晚,自己的妻子登楼远望,恐怕也在不住地叹息吧!“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这种场景,本是极令人伤感的,现在却出于一个征人的想象之中,而且想象中还夹杂着那声声不断的叹息,不就更显得无比沉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