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开篇第一首诗就是张九龄的《感遇》。所谓“感遇”,即有感于心而寓于言。这也是写作者必需具备的心态,遇人遇事,有感而发,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诗言志”是也。如果没有“感于心”的事或人,写出来的东西就会空洞无物,难成经典,所以,这第一首诗就告诉了我们作诗的基本原则 ----有感而寓于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古诗读来有味,这五言八句的一首诗,几乎每句都有来历。“葳蕤”形容草木果实下垂的样子。引自王粲诗:昊天降丰泽,百卉挺葳蕤。“欣欣”也是用来形容草木茂盛,生机盎然的样子,引自陶潜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此“生意”非买卖也,乃是形容草木生长的意境。其词还有一段故事:据说,晋代桓玄兵败后,殷仲文又官复大司马咨议,虽然如此,却没有往日的威风了。大司马厅前有一棵老槐树,树叶广袤,殷在月朔之夜与众人在厅前,看着老槐,徘徊良久,叹息道:槐树婆娑,无复生意。看来用这个词,还要先知道这个故事才行,作诗真不容易。“佳节”一词来源于曹植表:一阳佳节。“林栖”则来自曹毗对:儒不追林栖之迹,不希抱鳞之龙。“本心”来自《魏志・管宁传》:岂自遭之而违本心哉。了解了注释,再回过头来读这首诗,味道又不一样了,感觉每句诗中,都有我们值得玩味的东西,都有我们思考的空间。再结合作者写诗时的心态,就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这首诗了。
张九龄是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唐玄宗是太平天子,张九龄是最后一位太平宰相,虽曾遭贬,但一生仕途顺遂,被后世誉为“开元之世清贞任宰相”的三杰之一。《感遇》共十二首,均为张九龄遭谗贬谪后所作,此为第一首诗。全诗一开始就用整齐的偶句,以春兰秋桂的繁盛之貌,描绘出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的特质。三、四句,写兰桂充满活力却荣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质。上半首清新自然抒写出兰桂的美好。五、六句以“谁知”急转引出与兰桂同调的山中隐者闻到花香心情愉悦。末句咏怀,草木流香本为天性,何求美人攀折。也是隐喻做人应该如兰桂一样清雅高洁,不求显达而香流人间。蘅塘退士选此为全书之首,也是找到了与张九龄共鸣之处。辑录《唐诗三百首》,目地是为了校正《千家诗》的不足,达成自己的心愿。而成书后是否能如《千家诗》那样广为传诵,则不必考虑,正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历来认为全诗一面表达了恬淡从容超脱的襟怀,另一面忧谗惧祸的心情也隐然可见。可是查阅历史,发现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名相、文学家、诗人。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这样一位人物怎么会“忧谗惧祸”?山中隐者闻到花香心情愉悦之句,让人一下子从俗世中超脱出来,也只有向道之人才会在赏兰咏桂之时,想到林栖者的逍遥自在,返朴归真。人也应该如草木一样返出自己的本性,而不是为外界的诱惑而改变自己的本来面目。
经过上述的分析,再读此诗,是否会有不一样的味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