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形成判断力和是非观
年幼阶段的孩子缺乏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所以他们在对外界事物进行认知的时候,会以父母的认知为标准,甚至在对自己进行认知的时候,他们也会把父母对他们的评价拿来作为自我评价。如果孩子始终生活在父母的权威之下,那么他们的判断能力就会越来越差,他们就无法辨别真实伪善。对于孩子的一生而言,判断力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就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而不要总是把孩子看得死死的,更不要总是想要指挥和命令孩子。
在2岁之前,孩子并不能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他们误以为自己与外部世界是一个整体。2岁之后,孩子才能够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在此过程中,他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开始形成是非判断的观念。细心的父母会发现,越小的孩子在考虑一切问题的时候,越是以自己为出发点,例如,几个月的孩子只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各种事情,2~3岁的孩子也会基于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来做出判断。而随着渐渐长大,孩子们才具有了更加开阔的眼界,也具有了更加明智的思想。他们能够跳脱出自身的局限,更敏感地看待各种问题。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之中,很多父母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希望孩子是乖孩子、好孩子,希望孩子特别听话,最好能够对父母言听计从。实际上,一个真正听话的孩子并不是好孩子,过于听话往往意味着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主见,所以总是唯父母马首是瞻,总是对父母所做的一切都认为是对的。还有一些孩子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盲目崇拜老师,对于老师说的错话也会当成是正确的。当父母的观点与老师的观点不同时,他们并不会去区分和辨别谁的观点是正确的,而是无条件信服老师。当然,随着不断成长,孩子在经历了小学中低年级后,进入高年级,他们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的早期,所以思想会更加深刻。因为自以为已经长大了,所以他们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对老师无条件崇拜和盲目地信任。他们有了思辨意识。当然,这种意识的形成,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出现的,而且要在孩子小时候就对孩子加以引导和培养。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证实,孩子在2~3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形成基本的是非观,所以父母在孩子2~3岁的时候,就可以有意识地启发孩子思考处理一件事情的策略,思考和评价一个人。2~3岁的孩子虽然并不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但是他们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到了6岁前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就会更加顺畅,父母可以与孩子去探讨一些事情,透过事情的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也可以去与孩子讨论一些人。父母会发现又经过两三年的成长,孩子到了6岁的时候,对于父母所说的一切并不完全认为是对的,他们的主见越来越强,他们更想顺从自己的心意。
在引导6岁的孩子形成判断力和是非观的时候,父母不要一味地命令孩子。例如,周末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去公园里玩耍,孩子在草坪里跑来跑去,爸爸妈妈对孩子说“不要踩踏草坪”,孩子往往不会听从爸妈的话,因为他觉得爸爸妈妈在命令他,所以他反而会更加逆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能够改变说话的方式,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那么孩子就会更顺从地避免踩踏小草的举动。比如,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小草被你踩疼了,你快别再踩小草了!”这样,孩子会想到自己感到疼痛的时候有多么难过,从而把自己的感受移情到小草的身上,于是主动地走出草坪,不再踩踏小草。与此同时,这么做不但能够让孩子听从父母的话,而且孩子还会进行一定的思考,避免以后再做出类似的行为。在此过程中,父母也能够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让孩子对很多事情都能做出基本的判断,这才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利的。
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白纸,上面什么也没有。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作为孩子最亲密无间的陪伴者和照顾者,理应慎重地在孩子的心灵上画上鲜艳的一笔一划,尤其是要让孩子早日明辨是非,形成基本的判断能力。父母早一些把这项工作做到位,孩子在面对复杂的人生时才能始终坚持做出正确的选择和明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