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佐周勇担重任

张佐周勇担重任

张佐周于1932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那时,中国公路交通刚刚起步。他一出校门,就参加建设连接江苏、浙江、安徽三省的沪杭公路和杭徽公路。不久,又参加了中国第一次穿越秦岭的西汉公路的建设。

建筑从陕西省内的西安到汉中的西汉公路,是当时我国抗日战争军事上的紧迫需要。由于西安至宝鸡原有大车道可利用,主要兴建的是宝鸡到汉中的一段,此段全程254公里,有234公里全在秦岭山脉之中,工程的艰巨可想而知。

1934年6月开始测量、设计。测量者要攀登狭窄、陡险的崎岖山路,穿越草叶锋利、马蜂叮刺的原始丛林;而且气候越来越炎热难忍,夜里饱受被蚊虫、跳蚤咬的煎熬。24岁的张佐周不久即被授以重任,负责其中的留坝至汉中80公里的测量、设计和施工。

张佐周十分激动,他了解修筑的是一条关系国家存亡的军事命脉,更清楚公路界师长们对他的期待,深感肩头重担的分量。留坝至汉中的这条线基本上沿着褒水前进,为了把80公里沿线的山水溪流、洞崖坡岭摸透,拿出一条科学、合理、省工省钱的最佳方案。张佐周不辞劳苦,白天和测工们一起爬坡越岭,晚上在蜡烛下整理数据,翻看各种有关资料、书籍。

张佐周沿栈道徐徐前进,仔细观察山形水势。有一天,眼看山道将尽,即出谷口,突然,千里栈道最险峻的地方——石门,横在张佐周和他的伙伴面前。

“石门”是世界上最早的通车隧洞。由于山石奇险,千姿百态,历史上不少名人在此留下墨迹,凿成石刻传至今日,十分壮观。

张佐周深为中国古代交通的壮举所震撼。可与此同时他想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西汉公路从留坝开始的测量,一直沿着褒水西岸,与石门恰在同岸,并与古栈道处于一个水平线上,如开山修路,石门必遭毁坏,祖先留下的这些文化珍宝将荡然无存!

张佐周经过反复查看地形,终于,一个大胆的设想在脑中闪过:是不是可以在褒水上游改道,通过架桥,把公路由河西移到河东呢?

但接着张佐周又考虑到,这样做,且不说褒水宽阔、山洪频繁,造桥谈何容易;重要的是,即使改道河东,修筑公路时开山放炮,也势必危及石门及附近的石刻。

“如何解决?……对了!”张佐周想到了好办法:改道后,在河东像古石门那样开凿山洞,供汽车通行。如此不仅石门、石刻和周围景色不会损坏,而且“新石门”与老石门隔河相对,还可以增加壮丽的景色哩!

当然,这一切都需要增加开支。但为了保护祖先留下的无价之宝,这是完全必要的。张佐周兴奋地向总工程师孙发瑞和主持兴筑西汉公路的赵祖康汇报,他们都赞赏和同意,并把督建大桥的任务也交给了他。

大桥采用中国工程师钱予格、郭增望设计的曲弦式钢桁架大桥方案。桥梁钢架由上海建造,运到山中。没有吊车,只好用人字架、人工绞车的办法吊装。施工场地狭小,抬头只见一线天,下面是急流深渊,一不小心就会出事故或留下隐患。

张佐周和工人们一起,起吊时全神贯注,有时一连工作十几个小时,汗水打湿了脚下的山石。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这座长45.7米、宽6米,可并行两辆汽车的大桥建成了。全桥无墩,一孔跨过,上有曲线钢梁悬吊,无论造型和质量,在当时都是一流的。

1937年6月,西汉公路最后完工。张佐周竭力保留下来的珍贵石刻与古栈道遗迹、石门隧洞等融为一体,形成一座举世公认的艺术宝库,1961年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那个时候的张佐周虽然年轻,但是他却以渊博的知识、高度的责任心、敢于创新的精神,不但为祖国建设出力,而且为国家、为人类保存了文化瑰宝,他是建设者们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