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

神宗元丰七年,也就是1084年,苏轼赴汝州,也就是河南汝县任团练使,在途中,他路经泗州,也就是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之后他便做了一首名为《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的词,古文名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便出自此词,意思是说,这清新欢娱的生活,真是人生的一种快乐啊!该词原文为: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是一首记游小词。上阕写早春景象,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眼前入淮清洛,亦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本无意之风景,于有心人眼中,却显得处处有情。

下阕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乳色鲜白的好茶伴着新鲜的野菜,别有一番风味。而全词的主旨,最终落在"清欢"二字上,可见作者对生活情调的欣赏。

全词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在寒冷的冬天里,细雨初晴的午后,捧着一杯热茶,一碟时鲜小菜,与好友闲话家常,享受生活里的闲情逸趣,人间的情味正不过如此!

苏东坡旷达潇洒、平和乐易的个性,使他随时随处都能居安自得。他有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与朋友月夜漫游的情形,全文只有85字,却充分表达了闲适淡雅之趣味及美的领悟,颇耐人寻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全文是描述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苏东坡正想脱解外衣上床就寝,忽然看到晶莹皎洁的月光迤逦入窗,不禁令他欣喜万分,赶紧起身下床,享受这番月色。想到良辰美景当前,该与谁共享呢?便踏着月光来到承天寺找老友张怀民,巧的是他也还没入睡,两人便一同在庭院漫步共赏月景。

此时,一片明亮的月光洒在地上,整座庭院清幽光洁宛如一潭池水,水中还布满交错有致的水草,不过仔细一看,原来是月下竹柏婆娑的树影啊!

其实,何时没有月亮?何处没有竹柏?却在此时此处别有悠然之感!只不过因为很少人具有像苏东坡与张怀民这样纯真淡雅的闲情罢了!全文只是对平常景物的信手之笔,读来犹让人感受到完美安详、单纯自足的闲适心情。

老子·第十二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就是指过分追求感官的享受,终会变得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不知味。物质富裕的年代,如果纵情于各种声色之悦,在震耳欲聋的乐声中,要如何解得曼殊大师“山斋饭罢浑无事,满钵擎来尽落花”的宁静悠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