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理解记忆
案例
黑龙江大学哲学系的一名学生在《死记硬背要不得》一文中写到:“记得在中学里,我的学习方法,主要的就是一个‘背’字。当然,公式、概念之类的知识是要背熟牢记的。但我在学习中却是无论碰到什么问题,都要死记硬背。尤其是临近高考时,我几乎天天都在忙于背诵。这个‘背’在政治课上表现得最突出。据说‘文科就是背’。刚入大学时,党史学科的老师作摸底测验。题出得不难,也不多,可我只得了58分。原来,过去学习全是背的,高考一过就全忘了。期末,为迎接考试,我把过去的拼劲又拿出来了。拿过《逻辑学》来,我也不管理解不理解,死背一通,几乎把全书都背了下来。等考卷发下来一看,全是联系实际的问题,我怎么也对不上号,只得了60分。从全班来看,有85%的同学都是六七十分,还有三名不及格的,而且我们都是应届毕业生考上来的。我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病根,是死记硬背把我们给坑了。而这恰恰是我们在中学时的一般通病。”
分析
死记硬背,通常就是没有理解知识的意义,而单纯依靠对知识的重复,依据知识的表面的、外部的联系进行记忆,这是一种机械记忆的方式。在学习中,我们对于像历史年代、元素符号、外语单词等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或意义很小的材料,常常通过机械重复,才能记住,这就是机械记忆的方式。但需要指出的是,机械记忆并非一定表现为死记硬背,只是经常表现为死记硬背而已。
与机械记忆不同的是意义记忆。在学习中,大多数材料都包含有一定的意义,如科学概念、定理、定律等需要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进行理解,才能记住,这就是意义记忆,也叫理解记忆。意义记忆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思考,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的联系进行的记忆。意义识记的效果远远高于机械识记。早在100多年前,艾宾浩斯就在实验中发现,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16.6次,识记36个音节需要55次,而识记英国诗人拜伦所著的《唐璜》中的六节诗约80个音节,平均只读8次就能背诵。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以小学二年级、四年级和初一学生为被试对象,记忆同一材料时,采用意义识记的正确率分别为58.3%、64.6%和66%,而采用机械识记时的正确率分别为27.5%、30.1%和33.4%。可见,意义识记的效果随年级的增长愈来愈好,而且均好于机械识记的效果,意义记忆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所牢固掌握的知识,绝大部分是通过意义识记实现的。因为意义识记是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运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新知识获得意义,从而记得快,保持得长久。年龄越小的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在学习和记忆中越容易采取机械记忆的方式,比如记唐诗,几岁的孩子也可以记上几首,但由于不理解,时间一长就容易忘记。而我们成年人记唐诗,由于理解了其中的意境和内涵,因而一经记住,常常终生难忘。
为此,我们在学习中应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
正如歌德所说:“你所不理解的东西是你无法占有的。”因此,我们要想真正掌握知识,必须以理解为前提。所谓理解,是建立起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获得意义的一种思维活动。因而,要想理解,首先必须充分开动我们的大脑,调动我们的思维,努力地去思考。对所学的概念、公式、原理、法则和规律等,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所学的任何知识,我们都应当通过理解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个问题。学习知识不能浅尝辄止,囫囵吞枣,而应该注重在理解上下功夫。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我国的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学习。他说:“我读书宁肯少些,也要懂得通些。我读了书上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以后,就闭着眼睛想想,‘这告诉了我一些什么知识呢?’弄懂了,再读下去。这样,读一本,懂一本,牢牢记住。要不,马马虎虎地读,读得多,忘得快,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吗?”我们应该仔细体会徐老的这段话,把它用在我们的学习上。
2.变死记为活记。
对于那些没有明显意义联系的学习材料,如历史年代、数字、外文单词等等,我们可以利用记忆术的一些方法,采用联想、谐音、歌诀等人为的方法去建立起一定的意义联系,帮助记忆,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例如,圆周率π为3.1415926,可以记为“山顶一寺一壶酒而已”;日本富土山的高度为12365英尺,可以记为“一年有12个月,365天”;有人将我国除海南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的名称编成一首歌诀:“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对于一些难记的材料,我们都可以开动脑筋,赋予一定的形象或意义联系,从而容易记忆。